我们人类从存在那一刻起,就要跟钱打交道,即便还在娘胎里,就已经跟金钱挂钩了。
妈妈的衣食住行、孕期体检、出生准备,让我们和金钱发生了第一次关联关系。
出生之后,奶粉钱、尿不湿钱、打预防针的钱……都让我们和社会经济密不可分。
到了上学的年级,保育费、学杂费、各种培训费,让我们变成了两脚吞金兽。
成年了,工作以后,养老金、社保、结婚、买房、生儿育女,都将产生不菲的开支。
瞧,我们现代人就是这样的经济动物!
既然我们的生活和经济密不可分,那么古代人的经济生活是什么样的呢?
他们的生活中两手不沾铜臭吗?
“汗牛充栋”究竟是有多少书?
“腰缠万贯”究竟是有多少钱?
从我看穿越的故事开始,我就想到这些问题,只是一直没有找到解答。

当我看到《君子爱财:古代名人的经济生活》,我发现,这里有我想要的答案。我认为它的特色之处在于:对名人们收入和经济状况的分析,贴近生活又诙谐幽默,令人大开眼界。
本书精选了15位历史上的名人,对他们所处时代的经济特点进行了分析和对比,分析了他们的身份地位及他们的经济状况,根据历史资料推测了他们的经济生活水平和他们可能的收入来源。
它不是正史,但却非常细致地反映了名人所处时代的特色。也让读者了解了不同时代对应的货币特点和度量标准。
1.铜臭
即便是名人,古代的谦谦君子们的生活也是要以柴米油盐为基础,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条件才能活出君子范儿的。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体制,不同的出生,决定着古代君子们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养活自己和一大家子人。没错,古人的家庭和现代人相比,一般都比较庞大,很多时候整个家族都是生活在一起的,所以他们养家就必须要花更多钱,更需要好好经营自己的经济基础。
他们有的以家中田产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有的靠帝王的赏赐才能过上光鲜亮丽的生活,有的则靠千万年薪过日子,有的则靠出卖字画以为生计。
和现在人买套房子才有底气的感觉不同,古代人对房产的感情不是那么执著,所以很多买起房子的人都选择租房,根据可考资料,唐朝自购房子的多,租房和购房人的比例大大高于1。
白居易租房十八年,不也是这么过了?他的工资在当时并不算少,但和长安的房价相比就有些不够看了,买房,工资可说是捉襟见肘,可租房就不一样了,300文就能租一套带楼阁的亭子,可容自己和仆人住宿。

300文是多少钱?根据当时的购买力估算,大约是现在的0.5元,300文就是150元。按我们本地的金陵大肉包2.5元一个算,每天少吃两个大肉包就够付一个月的房租,简直不要太便宜。
我猜房子一般是有钱人大批买的,房子多了,租金大约就收的便宜了。开个玩笑,这句话您可千万别当真!
所以,君子们实际上是无法活得太清高的。命好的如包公能得千万年薪足够养活一个大家庭,命不好的如唐伯虎就得靠写墓志铭挣得养家糊口的开销。一个家庭的经济重担都压在他们身上,想要两袖清风可以,想要不沾铜臭不大可能。
2.汗牛充栋
汗牛充栋是一个汉语成语,指用牛运书,牛要累得出汗;用屋子放书,要放满整个屋子。形容藏书很多。“汗牛充栋”出自唐·柳宗元《文通先生陆给事墓表》(又作《陆文通墓表》),原文为:“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

根据古代君子们生活的时代来判断,孔孟当时的书多用竹简串成,按照当时的制作水平和技艺,竹简多用竹片烘干水分制成,一片竹简总得按两计重量,一片竹简上写不了多少个字,一部二三十万字的作品写在竹简上,估计上千斤。
所以,如果你家里有几百本书,把它们放在古代,把纸媒换成竹简,你也是“学富五车”、“汗牛充栋”的人呀!
3.腰缠万贯
我一直很好奇“腰缠万贯”究竟是有多少钱?早几年我看森林鹿写的《唐朝穿越指南》,就有了这个疑问。根据森林鹿书中提及换算方法,我算的答案是:“腰缠万贯”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800万。当然,由于等价物不同,我的计算不一定准确,但是基本上get到能配得上这个词的人应该身价近千万了真是不得不佩服古人的造词能力。

古代的钱多用带孔的铜钱,可以串成串,700-1000个为一贯(不同时代,不同行业,贯的铜钱数量有差异),吊在房梁上。钱多,钱串子自然就多,便也容易招来“梁上君子”。
出门的时候,有的人会把钱放在钱袋子里,但是钱如果多了,就会发出较大的动静,目标太明显,为了方便,有的人就想了办法,把钱放在腰带里,束在腰间,这个办法的确很方便,也比较不惹眼。“腰缠万贯”这个词的来由和这种行为不无关系。
不过,腰缠万贯的富翁们也不是真的把钱全困在腰上的,这只是个比喻。
除了铜钱,古代还用金、银、布、绢来衡量财产,官员们的工资更是多样,小米、粟、都都是可以作为等价物的。
不过,千万不要以为水稻可以作为等价物,因为古早时候咱们可没有水稻,水稻是后来才有的。
生活中,一定会遇到过很多不起眼的与经济相关的小事情,也会让人产生“古代是怎么做的?”这种疑问。
李开周在《君子爱财:古代名人的经济生活》中,讲了很多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我涨了不少知识,也解开了不少疑惑。对古人的经济生活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看看这本书,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哦。
作者
一枚爱阅读、爱生活、爱分享的二宝妈。欢迎大家留言,交流读书心得以及育儿感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