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质自然 奇姿天趣》
-------蔡尔申书法艺术欣赏
文/黄鑫
蔡尔申幼承庭训,遍临名家碑帖,他文书兼善,行篆草互映。出新有度,寄意理于笔情;正奇入妙,显神韵而不凡。其篆书作品卓韵古健,朴茂沉郁,仪态烂漫,自出机杼。他深谙法古不泥古,师意不师迹的哲理,学书溯源而上,他在对春秋战国楚系文学深入研习的基础上,比对金文与简帛文字的特殊形质,以中国书法传统写意理念,进行艺术风格的个性化探索。工作之余,大部分时间投入于读书写字,背帖读帖是蔡尔申的乐趣,读帖之后意趣来临,时常午夜挑灯挥毫,以书法为乐事。他深入传统,吉金为我,简帛为用,借楚简书的形貌与 笔势,彰显金文的神韵与魅力,化整为散,化圆为方,化正为欹,不断融入篆书书写性的完美与意向性的表达,以丰富自己行草书写的个人艺术语言。
书法本质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传统文化通过作者创作把自己展现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品读他的力作“《观建本小记》丙申春月......”行草得体,在创作时,除了“因情生文”之外,还要“因文生情”,只有这样,他的作品才可能听到“超自然的声音”,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细品他的书法创作跟着行式理念,如苏东坡写文章那样“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得不止”。只有这样,书法创作才能将作者的性情与作品的生命融为一体,既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又符合传统文化的精神。他在书法创作中以独到的行书与草篆结合,如此上下求索、左右逢源,理智而勇敢地进行融汇、整合、嫁接的实验,将简帛书的稚朴浪漫掺入浑厚凝重的金文之中,他的一系列思路清晰的探索,既避免了死临金文的板滞迟涩,又削弱了直拟简帛书的尖薄滑飘,化育出极强辨识度的自家面目。创作出颇具符号性的独有书风,表现在他把握和开掘传统资源上。由于简帛书这种金文时代的“手写体”在表达书法意象时具有书写性,蔡尔申便义无反顾地用功于此。他借楚简之形貌而取金文之神韵,以大篆的“笔法”豪迈沉雄的自家面目。近节录《老子道德经》之句篆书等都堪称佳作,而篆书联、集句等,则率性、烂漫、迭宕、天趣,真气弥漫。从这种刚烈的书风里面透窥见一个外表儒雅的蔡尔申有着怎样热烈奔放的内心。蔡尔申的行草《王昌龄·出塞》,用笔稳健,风格厚朴,方圆燥润之间凸显其节奏感,颇见功力。尤以其行笔意趣墨色更生溢出风采多姿。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书贵入 神,而神有我神、他神之别,入他神者,我化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为我也。”读蔡尔申所书《老子道德经》篆书作品,即有此感觉,他做到了“古化为我”这一境界。从他的这件作品中看到,他利用楚篆之形,吸收《散氏盘》和吴昌硕篆书的结体,形成“老妇挚幼”式的造型变化,使字形的结构参差错落,协调而又有对比。看到他所作字形的长短随文字结构的变化而变化,读之觉神态万方。他作书加重了线条,缩小结构间的空白,使字形更显出张力,以此凸显出浑厚朴茂的气象,这成为蔡尔申书法的一大特色。再从笔法上看,他丰富了楚篆的笔法。由于篆书的笔画是比较单一的,基本上是一种等线条的运动痕迹,是一种严控的运动方式。更由于楚简文字所以小字传世,要进行大幅作品创作,不是简单地将小字放大,而必须丰富笔法、丰富线条,增加艺术表现力。故而蔡尔申不以点画、线条的平庸搭配为满足。他加重了笔画,利用枯、湿、浓、淡、拙、朴使笔法变化而丰富,别开新面,形成了他开张奇逸、洒脱浑厚的篆书风貌。”有书家言:在书法创作中技法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恐怕还是思想、修养、眼界、品格和心灵的领悟。要达到“天人合一”、“书如其人”的境界,需要毕生为之付出。读书、思考、修行、悟道的功课一样都不能少。蔡对此感同身受。
谈到对书法的理解,蔡尔申认为,书法离不开“古意”和“个性”,离不开“形式”和“内涵”,离不开“天赋”和“融合”,离不开“修养”和“静心”。无论书法创作还是习书,他都时刻警醒自己,要独立思考,不盲从跟风。在近年来的书法创作上,蔡尔申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在这种个性化实践中,得到了中国书坛书法名家的充分肯定,可喜可贺。在此,祝蔡尔申的书法艺术走向美好的明天!
本文作者:黄鑫
2016.7
注:原载《海峡品牌》杂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