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说:“哪里有反思,哪里就有中止。”如是而言,反思开始时,当下的投入便停止。反思就是思考,“在教育学的领域,反思含有对行动方案进行深思熟虑、选择何作出抉择的意味。”反思与行动之间的关系,是否可王阳明所提出“知”与“行”之间的关系。据王阳明所说,不存在不“知”之“行”,凡“行”皆与“知”合一,故反思为“知”,行动中已包含“知”。
目前,很多教育者由于繁杂的事务的影响,已丧失了反思的心境与处境,对于教育意义的理解更多地停留于浅表,不会有深入的教育行动与思考相应,久之,教育意蕴亦将弱化至无,思之极忧,当学会反思。
“我们对孩子采取教育行动的每一个情境都是充满着理论因素的。”探究行动背后的理论将有助于我们反思对于孩子的教育。反思的几个层次包括习惯性的、常规化了的常识性反思和行动,有些还与直觉相关。第二个层次是我们在叙述事件中形成了一些经验或看法、理解,这种反思往往是偶然的,有限的。第三个层次是以一种比较持续的方式对它们和他人的经历进行反思,从而形成理论性的理解和批判性的观点。第四个层次是更高一级的反思,是对反思进行反思,涉及到自我反思的方式、理论等层面的思考,如何让反思真正在实际行动中发挥作用。反思是始终与具体的情境保持一定距离的,唯此,方可留出空间思考那些经历中隐含的意义。
作者将反思进行归类,有行动前的反思,行动中的反思,全身心的关注何追溯性的反思。似乎,反思与行动割裂开来,但一旦真正反思成,便意味着行动之始,二者的接轨与真正的知开始的时间一致。
行动前的反思,即做好计划,因有对未来的期待,便在计划中体现一种意愿与决策和方法。但是,计划的制定是在行动之前,当行动之时,计划的受限性便体现出来,在具体的情境中,一味按照计划行事,难免失之死板、僵化,“不灵活的计划可能会冻结本来充满了活力和生机的知识体系”。这种“冻结”正是超前计划的弊端,行动的主体因计划的指向而在一定程度上被剥夺了主观能动性,使主体成为了“物化的客体”,这种结果隔断了与世界的积极的、充满活力的联系,主体被动地实施计划,却已经成为“框中人”。
当然,并不是否定计划的必要性,但是在行动过程中,由于诸多复杂丰富因素的影响,计划随情境而适当做出调整是可以考虑的一种补救方法。如教学设计,为预设部分,当在课堂上实施的时候,学生未必如预设中表现,教师是无视其变化,忽略其生发点而固守计划还是因时因事而异,促进生成?答案不言而喻。故,教学计划与课堂实施之间需要留白,反思与行动之间存在距离。切不可让自己成为简单的确定好的行为的执行者和技术员。
余下几种反思类型待后解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