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去外校教研,中午结束后和同事一行五人一起去约饭。和几个年长的哥哥姐姐在饭桌上,谈论的话题,似乎孩子永远排在第一位。
每个家庭的教育风格和欢乐都各有特点,当我们都敬佩组长家的小孩自律又听话,讨人喜欢时,组长说:“他是比其他小孩安静一些,但我一直担心他从小考虑太多,心里不阳光。”之后又举例一一论证他的观点。比如他儿子上学迟到,在别人看来是件很平常的小事,是在允许犯错的范围内的。但这个二年级的小孩在心里会在近一个月里都记着迟到这件事,心里过不去并因此闷闷不乐。
听完他说的顾虑,那说的不就是我嘛。但我和他儿子不同的一点是,虽然我也经常考虑太多,在乎别人的想法,但内心大部分时候还是阳光的。
我特别能理解他儿子的感受,因为他儿子就是曾经的我。我会因为做不好一件事而懊悔很久,高二期末考试考了班级第四,这对一直稳居前三的我简直是个耻辱的打击,班主任给我发了奖状,那奖状的下落我至今记得,在走到小区门口前,被我撕了粉碎扔在了垃圾桶里。
但我承认我始终不是个考试型选手。高考那年的数学分数远远低于平时模拟的成绩,闺蜜说你的数学分数是我至今都达不到的,已经很好啦。我自己心里明白,我痛苦的不是分数的落差,而是偏偏在很有把握的问题上出现了失误。我也是自己心里过不去对自己设定的预期目标,迈不过那道心理防线,以至于大学的前两年都会因这件事耿耿于怀。
惨痛的教训总会激励成长。再次之后,只要在能力范围内的事情,几乎没有出过差错,如果要做件事情,就一定会要求自己做好。其实有时也会不认真啦!大学古代汉语老师操着一口湘西话说着“春秋笔法”四个字时,我愣是听成了“吹牛逼法”。
就在昨天,又出现了同样的问题。在每一个至关重要的时刻,一切都暗中有了结局。教了两年初三,昨天和学生一起做市模拟考试的卷子,选择题竟然没有全对,而且在原本选对的情况下又改错。那道题真的可以算是最简单的一道题之一了,选择题可能还没有学生做的好。同组老师也有选错的,但我还是无法原谅自己,内心较真儿执拗,心情跌落谷底。
这种思虑太多,自己跟自己较劲,又在乎别人想法的心态到底正不正确,我不知道。从我走来的一路证明,这种心态有时真的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而且具有持久性和弥漫性,但也能鞭策自己要及时自省而不自负。
我不建议别人有我这样的心态,优秀的人有太多,可取的方法也很多。如果能快乐的成长,为什么要选择痛苦和挣扎呢?
有句话说:“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其实不管成长的哪一阶段,最重要的成长动力还是来自自己,还是要学会自己欣赏自己,给自己设限,我们也能成为自己正在仰望的人。慢慢走,还有很多奢望也许会变成现实,起码还有很多东西想吃,想爱。
PS:和同事吃饭的这家红枣贴饼子超级好吃,脑补画面,是纯天然爱吃的味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