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家乡的韶山犹如品读一部名著,读不到最后一页,永不止步。她未知的神秘、壮阔、瑰丽、故事、顶峰(结局),勾魂摄魄,使你不由得向往,探索。然而,真正的大山是没有顶峰的,任何一处没涉足的地方,任何一处人站立的地方都是顶峰,山高人为峰;真正的名著也是没有结局的,它的结局在每个读者不同的想象中、思考中、认知中、成长中……
大年初四在家昏昏噩噩地挨过了一天,极无趣,无生机,无意义。颇有蹉跎日子之愧疚,浪费时光之不安。晚饭后,决定明天再去登韶山,继续探索去年没登上去的未知之处。跟两个孩子提议,明天谁愿意跟我一起去登山。十八岁的儿子即刻爽快应许,十一岁的女儿犹豫了几秒也答应了。虽然他们都答应了,但我对他们的决定信服不大。他们假期间都爱睡懒觉,儿子不太热衷户外活动,女儿时常还会和我一起出去溜达溜达。可女儿毕竟还小,所以顾虑她上山的体力、耐力及意志力。晚上儿子睡觉前,对我说,明早上早点叫我哈。我信心不足回了声,“好”。
初五早上,我七点起床,洗刷,做饭。因天气寒冷,做的汤面条。饭快烧熟时,我叫儿子和女儿起床,准备吃饭,出发。儿子隔着他屋房门很快就回应了,又说他不想吃早饭;又喊了几遍女儿,还是没有回应,我走进她房间,晃晃沉睡中的她,她眼都不睁,摇摇头,侧翻个身,继续呼呼大睡。
我吃过饭,拿一个手提袋装几小块小糕点,两个苹果、两盒奶,又灌了一保温杯热水,就和儿子一起出门了。走下楼,一到小区院,一股股凛冽刺骨的寒风抽在脸上贼啦啦地生疼,不由得缩就了脖子。我偷瞟了一眼儿子,看他依旧兴致勃勃,毫无畏缩之意,我的心也踏实了很多。
我们乘上公共汽车于八点四十左右顺利抵达县城。儿子没吃早饭,我决定带他先到新市场吃碗热饭,再顺道到新市场的北路口会盟路乘坐通往韶山的公交车。不料半路遇到同村的霞去走亲戚,她得知我和儿子要去韶山后,盛情邀请我俩坐上她的车顺道把我们载到会盟路东转盘的公交站台。于是,儿子也没吃上饭,我就决定先坐公交车到天坛站,让儿子吃点饭,再转坐去韶山的公交车。我们在天坛车站下车时,我发现耳朵上佩戴的蓝牙耳机不知啥时候遗掉了。我们在车上找了好半天也没找到,儿子说,会不会遗落在霞的小车上了?我打通霞的电话,就是遗落她车上了,她说日后再去看她妈时给我稍来。我在天坛车站附近,找了好几家饭店,都还没开门营业。看来,儿子是吃不到饭了。我说,要不你吃点咱们带的糕点吧?他说,不饿,先不吃哩。谁知那趟通往韶山的公家车晚点了,我们在寒风中苦熬了四十分钟,于十一点二十才坐上车。由于前两天下点小雪,路上稍有一点积雪,虽不影响行车,但公交车行至到一个叫郭家坑的小站便不再走了。司机说,接下来是一段坡路,路有积雪行车不安全。于是。我们不得不下车,步行前往还有三四里路的韶山。
走了有五六百米,我突然发现所带的食物竟给遗忘在公交车上了,回头去找,公交车肯定走了。我深感自责,并深为儿子担忧,心疼。我好在早上还吃了一碗面条,可现在已快十二点了,他还啥都没吃呢?我心想这次肯定登不了山了,儿子虽还没说啥,我想既然已到韶山麓下了,就带他看看韶山巍峨雄奇的山门,再返回吧。
路上我虽不断自责、悔恨自己粗心大意把所带食物遗忘,但没有之前丢掉东西后那沮丧、懊恼、痛心难过之心境了,而是变的释然了,平静了。既然错误已经发生,再多的悔恨自责也是于事无补,甚至还会影响到之后要做的事情,所以,只能坦然接受,吸取教训,静下心来做好当下的事。这也许就是年龄和经历所带来的成长吧?
在思考中,不觉间来到韶山大门,我们拍了几张照片后,我说,咱们回吧?儿子惊讶地反问,刚到,干嘛就要返回?我愧疚地说,我们带的食物不是遗忘在公交车上了吗,怕你饥饿登不了山。儿子轻蔑地一笑说,这就不叫个事。说完迈开他矫健的步伐轻快地向大山挺进。我颇吃一惊,嘿,臭小子长大了!欣慰一笑,自喃道,赶快紧跟上。




由于我对韶山不太熟悉,去年与友军登山走的是前山(南坡)大路,这次公交车上恰遇也来登韶山的一中年男人。我俩相谈还算投机,所以就结伴而行。他来过韶山好几次了,说走后山登山比走前山会近很多。于是我和儿子就跟这位登山爱好者一起从东面后山谷底顺着不太宽敞的蜿蜒山路,拾阶而上。
儿子戴着耳机,听着手机里音乐,迈着头一顾脑地往上爬。我说,登山不是只为了欣赏领略山顶的风景,而是不断地寻找发现,欣赏登山沿途中各式各样的风景,并从中悟出什么,发现那个真实的自己,思考自己所有过的路经过事,思考自己的生活和人生,从而更坚实更从容地走好当下与未来的路。这才是真正旅行,与陌生的地域发现自己,成长自己。儿子听后,似有所悟地点点头,但很快又埋头疾步向上攀爬了。我苦笑一下,摇摇头,自言:真正成长,还需他自己去经历去感悟。
于是,我便不再教诲他,随他去吧!该他经历的还得他去经历,即便是弯路。人生就是如此。我就和那位登山爱好者,边爬山边欣赏沿途的风景。但沿途的风景最吸引的还是我,他多是风轻云淡地目光掠过。真正的打动你的风景都是你先前没看到过的,真正引起你好奇向往的风景都是那些未知的、充满神秘的。与他交谈中,得知他是我县张村镇人,比我年长7岁,可一点看不到他脸上的衰老与沧桑,矍铄的目光和矫健的步伐彰显着他的健壮与力量,丝毫看不出比我衰老的迹象。我想这肯定与他常年登山旅行有关吧!他说,他登过泰山,嵩山,华山,云台山,去过中条山等。有种成长和强大是走出去,去登山。和同他边走边聊,虽不觉着多累,但感觉后背还是被汗水浸湿了,气喘也加剧了,虽然不时地深呼吸,调整。我说,冒汗了,咱歇一会儿吧。他说,再坚持一小会,前面有个小平台,有石凳,我们到那儿再歇吧!我暗暗咬紧牙,跟了上去。抬头找儿子,已不见他的影子了。不由得自叹:还是年轻好呀!又不由的哀伤:不得不服老呦!





当我登上那个小平台,儿子说他已经等我好一会儿了。那位登山同伴介绍说,这个地方先前有个姑姑庵,后来没落了,如今只遗落下这碾盘与碾磙和一个石臼了。我着眼细看,每件物什上都浸透着岁月沧桑和历史故事。
我感觉汗落了,又有点冷了,怕受凉感冒,就说,我们继续向上爬吧!儿子和那位同伴者相视一笑,异口同声地说,我俩就等你这句话了。没走多远,就是一道稍陡的石阶。还是儿子冲在前锋,我断后。不一会儿,我又开始冒汗了,不过已经能看见上面一个较大的平台了。我于是倍增力量,努力向上攀爬。有时我们身处困境,精疲力尽时,能真正给自己带来力量和信心的就是前方目及所处的希望。

我等上那个较宽大的平台后,发现是一个小型停车场,此地乃是后山小路与前山大路汇合处。看路标,这里就是凤岭了。稍歇一会,拍了几张照片,我们继续前行。








登过一段不太陡的石阶,就是相对平缓的一段绕山谷盘旋路,抬头已可以隐约看到上面云门寺那飞檐雕栋的殿院轮廓了。可走有一二十分钟,眼前是一道岔路口,一边是百阶石梯,虽离上面的云门寺很近,但很陡;一边是较平缓一点的,但相对较远的路。我们伸伸疲惫的腰,都对百米石阶望而生畏,很默契地选择了有平缓一点的远路。走了一段路,就看到云门寺的路标了,云门寺就是眼前了,于是脚下有滋生出很大力量来。接着上了一道小陡坡,雄伟壮观的云门寺就凸现眼前了。云门寺隐居大山深处,倍是神秘和灵气。只是寺院大门紧闭,不能进去参观。再说,我也不信仰佛教,也就没啥遗憾。随即,我和儿子又拍了几张云门寺及伫立寺前东眺远处山峦的风景的照片。由于天气阴沉,远处的山峦和亭台隐约可见,但依旧气势磅礴,不失壮观瑰丽。一幅天然的水墨画卷倏然展现眼前,让人不由得心旷神怡,精神抖擞,神清气爽,忘却人生失意之累和生活不易之苦。那位登山同伴说,他要电话联系寺院一师傅朋友,今天就不下山了。我要是再往上爬,还有更秀美的风景。只是最少还需要一个小时才能抵达,现在已快两点了,建议我不要再上了,怕时间不够了,以便下山后,赶不上回去公交末班车。再说,儿子还一直饿着肚子呢。于是,我就和儿子与他告别,即刻下山。









下山相对比上山快了很多,但并不轻松,我已感到两腿肚的酸痛了。问儿子,他说他不疼,不得不再次佩服年轻的好。返回的路上又看到两棵奇样的树木,一棵如秋千座椅,一棵去夫妻相交而生。觉着,难得看到,就拍了下来,一作纪念。


我们于一点四十开始下山,三点抵达山大门,用时一个小时二十分钟。上山是十一点五十,于一点三十五抵达云门寺,用时一小时四十五分钟。用作家李平在他登韶山之文中所说:不算太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