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al Newport(美国),MIT计算机科学博士,乔治城大学计算机科学副教授,畅销书作者
其它著作:博客“学习黑客”,《如何在大学里脱颖而出》,《如何成为尖子生》,《如何考进世界顶尖名校》,《优秀到不能忽视》
前言
深度工作: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深度工作人群通常是知识工作者,优秀代表人物有:心理学家荣格,导演伍迪.艾伦。
肤浅工作(shallow work):对认知要求不高的工作,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
在极度肤浅的状态下度过足够的时间,将永久性降低自己深度工作的能力。
相关书籍:《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分心成瘾》
作者经验:每天工作围绕着精心挑选的深度工作展开,确实无法避免的肤浅活动则拆成小块,在日程的间隙完成;下班后不碰电脑(除了在孩子睡觉以后写博客)。
第一部分 理论
1. 深度工作是有价值的
三类人在新经济时代获得优势:
高级技术工人
超级明星
所有者
深度工作帮助你迅速掌握困难的事务
让你的头脑成为透镜,汇聚专注之光。
专家与普通成年人之间的差异:为提升某一特定领域的表现穷其一生的可以努力。
深度工作有助于实现精英级产出:
高质量工作产出 = 时间 X 专注度
“注意力残留”概念
例外人群-高管,部分类型的销售人员和说客,他们的工作模式常常像八爪鱼一样。
2. 深度工作是少见的
度量黑洞
最小阻力原则
忙碌代表生产力-装配小部件
对互联网的膜拜
3. 深度工作是有意义的
从神经学角度论证:
长期关注肤浅事务,大脑会形成固定印象,认为你的工作充满了压力、烦扰、沮丧和琐事。从神经学角度来看,靠肤浅事务度过的一天很可能是枯燥、令人沮丧的一天。
心理学角度:心流体验,工作类似于心流活动。
哲学角度:工匠的神圣感
第二部分 准则
I 工作要深入
深度工作的主要障碍之一:将注意力转移到某种肤浅事物上的冲动
不同深度哲学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方法
-禁欲主义哲学
-双峰哲学:个人时间分成两块,某一段明确的时间用于深度工作,余下的时间做其他事情
-节奏哲学:每天做一些深度工作,形成固定节奏,最适合上班族
习惯化
要有大手笔:在酒店写小说,住小岛、塔楼
不要独自工作:偶然创造力理论,隔音办公室与宽阔共享空间的组合
像经商一样执行
1. 关注点放在极端重要的事情上
2. 抓住引领性目标
3. 准备一个醒目的计分板
4. 定期问责
图安逸
原因1. 安逸时光有助于提升洞察力
原因2. 安逸时光有利于补充深度工作所需的能量
原因3. 晚间安逸时光里放下的工作往往没那么重要
II 拥抱无聊
如果你不同时减少对分心事务的依赖,增强专注度的努力可能就会白费。
在网上不断地切换注意力会对大脑产生长久的负面影响。
不要不断分心,而要不断专注:规划分心时间
像罗斯福一样工作:在日常工作中,不时的发起冲锋;一周不要超过一次,高强度工作
有成果的冥想
在身体劳作而心智空闲的时候,将注意力集中到意见定义明确的专业难题上。
建议1: 小心分心和原地打转
建议2:组织你的深度思考
记住一副牌-记忆力训练
III 远离社交媒体
“网络工具具有致瘾性,从深度工作中抢走时间和注意力。”
工具选择的手艺人方法
“明确在你的职业和个人生活中决定成功与幸福的核心因素。只有一种工具对这些因素的实际益处大于实际害处时才选择这种工具。”
在你的网络使用习惯中采用关键少数法则 80-20
戒掉社交媒体
不要用网络来消遣
IIII 摒弃肤浅
一天的每一分钟都要做好计划
定量分析每一项活动的深度
向老板申请肤浅工作预算
5点半之前结束工作
变得不容易联系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