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8月加入“007不写就出局”的社群以来, 已经两个月,一开始因为有脑里有存货,所以写起来还算顺畅,当时间往后推移,当存货写完,感觉越来越难写出作品来,每到1周要交作业的前一天就开始焦虑:明天要就要交作业了,要写什么题目呢? 素材要怎么找呢?最关键的是怎么写出李笑来老师说的”对别人有用的“的文章呢? 而往往越想越焦虑,总是拖到交作业的最后时间点,才勉强拼凑出一篇差强人意的文章, 自己心里清楚这其实为了完成任务式写作, 离“对别人有用”这个标准还太远。

一直在反思原因,是我没有写作的天赋吗?是我的阅读量还不够呢? 这个问题直到我阅读了“自私的基因”这书才找到了答案,“自私的基因”是一本用博弈论的角度分析生物演化规律,其中对我启发最深刻的观点是:
没有最优的策略,只有合适策略.

举个例子, 有一群鸽子, 鸽子当中有两种性格 , 有一种是争强好勇的鸽子,在争夺交配机会的时候不惜大打手称之为鹰鸽; 另一种是性格温合的鸽子,在争夺交配机会出现冲突时会选择退让称之为柔鸽;按推理鹰鸽因为敢打架,所以能得到大多数的交配机会而生出鹰鸽性格的后代进而使鸽群最终变成一个全鹰鸽的鸽群,也就是“争强好胜“的策略比”温和退让“的策略更胜一筹,可是现实中却并非这样, 当一个鸽群中鹰鸽占大多数的时候, 那么鹰鸽每次争夺交配机会遇到竞争对手同样是鹰鸽的可能性就会变大,而打架会出现伤亡,受伤对于动物来说往往意味着死亡,所以鹰鸽数量会越来越来少;反之柔鸽因为退让反而能保存自己,获得更多的繁衍机会;最终一个鸽群中鹰鸽和柔鸽的比例会维持在7:5。究竟采取”争强好胜“还是”温和退让“的策略视两者在鸽 群的中比例而定。
从这个观点审视自己写作困局,我发现目前的策略出现了问题,李笑来老师对写作的策略是:一,写出对他人有用的文章;二,写出能传播的文章。这个策略对于一个刚开始写作的人来说太难,因为写作经验不够, 标准太高反而导致作品不佳, 所以我调整现阶段策略适合自己的策略:数量比质量更重要,尽可能多的写,先不要考虑是否对他人有用,别人是否愿意转发 ,在数量上积累经验,再求下一步。
写作当中还遇到一个选题的困境:在写作题材的上的选择上经常想不到要写什么,这是自己的输入不够吗?可是每日已经有2-3个小时的阅读量了。问题我想还是出现思考上,单纯输入知识却不思考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是很难形成新的见解的,没有新的见解就很难有文章的输出,毕竟写作不是复制他人的文章。我总结了一下对于思考方向。


第一,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看到知识后问自己:还有什么现象可以被这个知识解释?比如:上文所提到 “没有最优的策略,只有合适的策略”联想到“正态分布"与“幂次法则”其实相反的规律,比如“爆款理论”与"长尾理论”也是相反的规律,而这些规律都是正确的的,而且是相反而正确,这说明说明每种理论都是有适用的范围,这也让我想起王东岳老师说的“任何逻辑自洽的体系,自有其边界”。
第二,构思知识点各种作用。学到新知识问自己:这个知识可以用于做哪些事?还有呢?还有呢……比如,我学到一个概念:“比例偏见”,说的是指,在很多场合,本来应该考虑数值本身的变化,但是人们更倾向于考虑比例或者倍率的变化,也就是说人们对比例的感知,比对数值本身的感知更敏感。而我是在天猫上卖阳台地板,本来满1500元送一份50元的鹅卵石客户觉得优惠力度不大,而后换成满1500元可以1元换购50元的鹅卵石,1:50客户马上觉得占了大便宜了。
总结起来,对于新手来说,就是多写,多想,先不用考虑对他人是否有用,是否会他人转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