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说创业者需要消费这调查,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但是今天也看到一篇文章讲解了下面一个问题。
2016年的时候流行过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
消费者调查没有用,因为消费者永远不可能回告诉你他们到底想要什么。
这句话缺乏最基本的逻辑,那就是你采集的数据是多少?
战场调查没用,因为敌人不会告诉你他真是的作战意图是什么。
说这句话的人,其实当时的情况是可能用自己的方式去调查,然后出来的结果“对他的自己来说没有什么用”然后就主观的来说调查时没有用的。
而实际上我们很多时候并不是调查没有用,而是大部分人调查的方法错误了。
举个栗子,
你的用户里面百分之77%是女性
你的品牌的美誉度是53%
品牌知名度76%
懂得朋友一下就可以看出来,这些数据都是莫名其妙的,不准确,甚至是无法衡量的。
1数据的得出来的调查
大部分人说到的调查都是一个数据。
那么一般的市场调查,就是通过调研寻找一些准确的,被证实的得结论,所以我们经常都是拿上一个调查单跑到某某商业街,扯着过路的行人然后让他填所谓的调查问卷。这样的出来的问题卷,最后只会成为摆设。
2什么是有效的调查
解释驱动的消费者调查-----想办法获得并解释消费者的行为。
常用的解释驱动的消费者调查方法:
1独特行为观察
2临界点
1独特的行为观察。
你想要别人做出相应的行动,但是你需要让“与本来利益有违背的”这件事,和面前这个出租车司机本身想要的某个东西建立观念,说的直白点也就是需要符合对方的利益点,才能说服对方。
那么如何知道他的利益点事什么?
司机,想要的是时间效率和专业性,如果要说服对方按照你的目的行动,那么就需要吧这2点联系起来。
一般我们很难从消费者那里直接获得他想要什么、在意什么、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们的常出现的行为,会反应出一个人的真是偏好。
在举一个栗子:肯德基,我们都知道这家的名字,我想没有人陌生的对吧,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会统计一周每天到点的访客数。包括男女老少的人数,点的什么套餐等等。
比如:在玩一个游戏的人,在玩游戏的时候很讨厌被打断,经常很生气。
这就意味着一个问题,玩游戏的人应该不喜欢被某种外部因素停止游戏。
然后通过这个行为,淘宝上就出现了防辐射眼镜

你的调查对象有没有和你的产品功能建立关联呢?总之,不论是通过实际消费者观察、还是通过自己回忆、你都可以问自己:我们的消费者表现出来什么独特的行为?然后通过这些发现他们的行为去发现他们想要的。
这种思路出来用来寻找消费者洞察,还可以用来开发和优化产品。
2访谈
大部分调查问卷,都会出现,”你觉得会喜欢什么”“你为什么购买”“你会买吗?”
基本得到的这些数据都是不准确的。
这些问题基本上都可以说是无效问题,因为消费者自己都无法预测自己的行为。
比如有个问题是,你是否愿意用一台便捷的代步工具来满足需求?
那么你将会得到99%的数据会觉得愿意。那么你可以去卖车了,这个生意百分之百赚钱。其实这个调查数据并没有什么意思,消费者的正真意图并没有调查出来只是我们在意想罢了。
那么想要得到真实的数据应该怎么做呢?
就是想办法推动用户主动进入回忆故事的临界点。
知道某些问题激发了用户的回忆,让用户开始主动回忆具体的经历和场景---这就是临界访谈。
一开始的默认方法是:把头脑风暴想出来的文案,优选出5个,然后找一群年轻妈妈来访谈,问她们喜欢什么文案、什么文案能打动她们。
这当然是没有用的,消费者怎么可能知道哪个文案有效呢?(如果让消费者选的话,“珍惜你身边最爱的人”这句话肯定比“怕上火喝加多宝”要喜欢,但后者却是更有效的。)
1相关经历的过程--帮助你找到共鸣点
比如越野车,就需要问和越野车相关的独特经历:
开越野车的印象深刻的经历(用于寻找品牌故事相关的洞察)——当时去哪里啦?为什么突然想要要开越野车?当时发生了什么?
(比如“当时被上司骂了,但是也不想辞职,所以周末开越野车跑到城郊。”这往往说明在追求自由和解脱的时候,可能会想到越野)
(2)行为归因问题——发现产品主打诉求和痛点
比如儿童机器人访谈,给用户一些样机把玩,然后问她们:“觉得这个产品和什么比较像?买了这个可能就不买什么了?”
很多妈妈说,和故事机比较像,买了之后可能不会买故事机,玩具也会减少。
然后就可以调用顺着用户看中的属性往下问:
“买这类东西,有哪些你后悔的,有哪些你觉得特别值的经历?
比如很多妈妈提到,有些故事机买了后悔,小孩玩一会就腻了。这说明,这些妈妈很在意是不是能让小孩玩很久。
然后问:“为什么你在意小孩是不是玩很久呢?”
很多人会说:“这样不用重复买新的”。
这里并不是真正的洞察,还需要继续问他们这样做的原因。
“为什么你在意不用重复买新的?”
出人意料的是,大部分人提的并不是缺钱,而是孩子用腻的东西经常堆在家里一堆一堆的,不好处理。
通过这些问题,就容易发现:家长买这类儿童陪伴产品,真正的痛点应该是不想一直换一直要买新的,从而旧的堆成一堆。对他们来说,“智能”真正的意义可能并不是“操作流畅”、“像真人一样”,而是年年升级、年年有新花样。
(3)影响来源问题——帮你发现营销渠道和方式
例如说:上次你买故事机,你是在哪里看到的信息你相信吗?
关于听:“不知道怎么选,你听谁的?从谁那里听说的?还告诉了谁?”
这样可以找到什么渠道(广告、线下等)正在影响消费者。
用任何的消费者调查方法,都不要期望直接从消费者口中得到答案,而应该从他们的行为中推断出答案(不论是行为观察还是访谈)
而你需要的,就是更多进行“解释驱动的调查”而不是盲目的“数据驱动的调查”,通过消费者在场景下反应出来的行为,进行推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