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此《芒种》非彼《芒种》
“一想到你我就~~~Wu~~~空恨别梦久~~~Wu~~~。”谈到“芒种”,大家的第一反应是不是那首火爆全网的抖音神曲《芒种》,集美们,醒醒,快救救孩子吧,今天聊的不是流行神曲,而是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的芒种。
你还记得第一次接触到“芒种”这个词是什么时候吗,是不是在小学课本里面?反正我是呢。如果现在找个七八岁的小朋友来问,你知道芒种吗?十个里面可能有3个左右会回答 yes,相对于我们那个年代而言,现在的小朋友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时间更早,也更深入,之前我们总说许多传统文化正在被遗忘,但从教育上来说却值得欣慰,祖国的小花朵们正在接受传统文化的灌溉呢,新时代的知识要学习,传统文化的内涵更不能舍弃,新旧结合,创新就是最好的传承方式。

芒种:芒种不种,再种无用
言归正传,芒种,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夏季中的第三个节气,也称为“忙种”,“芒”指的是麦类等有芒植物的收获,而“种”是指谷黍类作物播种的节令。
对上班族来说,是个无关痛痒的节气,但对于农民来说,芒种,具有重大的意义,从字面上理解,芒种,忙着种东西,很直白的解释,芒种到来,意味着农耕的忙碌,南方地区,忙着播种,北方地区忙着收割,总归都是在为农作物忙碌着。
民间一直流传着“芒种不种,再种无用。”的谚语,意思是说,芒种时节,能播种的一定要播种,若是过了这个时节,再种的话,存活率就会变得低很多,年轻人对此理解不深,农民在这个时节却以分秒必争的速度耕作着,种下果实,期待丰收。
芒种的习俗
送花神
花朝节,大家还有印象吧,前两天提到的传统节日之一,因时代更替,正被人类所遗忘,“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万紫千红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春到花朝染碧丛,枝梢剪彩袅东风,蒸霞五色飞晴坞,画阁开尊助赏红。”,花朝节,是迎接花神的日子,而芒种,便是将送别花神,作为习俗之一。
严格来说,芒种的习俗并不多,而为花神践行算是其中的特色之一,古时候,为花神饯行也是流行甚广,人们会将丝绸带系在花枝上以表示对“花神”的感激之情,并期待来年的再次邂逅,现在也有许多地区仍会举行非常隆重的大典,欢送花神归位,虽形式不复以往,但仪式感依然十足。
送别花神,也就意味着忙碌的农耕开始了。
煮梅
“青梅煮酒论英雄”,这句话或者说这个典故,大家并不陌生,有人曾经分析三国的时候说过,其实那会根本没有青梅也没有酒,对于历史典故,我就不多加赘述,回归芒种习俗,煮梅也是其中的重要习俗之一,作为地道南方人,想想那可口的杨梅,不禁垂涎三尺,没错,因为五六月分是南方梅子成熟的季节,所以在南方,芒种时节有煮梅的习俗,青梅的功效,正好可以缓解农耕忙碌后的疲劳。
安描/嫁树/打泥巴仗
嫁树、安苗、打泥巴仗等也是属于芒种的习俗之一,古时候,为祈求获得丰收,芒种时节播种结束后,会举办安苗祭祀的活动,家家户户会做些面食,并捏成瓜果蔬菜的形状,再染上颜色,作为祭祀用的供品,寓意五谷丰登,不过现在基本上比较少有人会大肆庆祝。

打泥巴仗也比较少见,主要集中在东南部一带,每到芒种时节,新婚夫妇需要在好友的陪同下,边插秧边互扔泥巴玩耍,身上泥巴最多的人就是最受欢迎之人,想想那个场面还是挺有趣的,有机会的话,可以去体验体验,下次和朋友聊天谈到打雪仗,你就可以万分骄傲的说,打雪仗算啥,我还丢过泥巴呢(哈哈,站不住脚,有种苍白无力感,纯属娱乐)。
结语:
“栽秧割麦两头忙,芒种打火夜插秧。”,芒种属于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在农耕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对于上班族来说,芒种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仲夏已至,北方麦黄,江南梅熟,嗯,是到了摘杨梅的季节啦,可以安排行程啦。
二十四节气,虽然说不及传统节日各种花样的仪式感,但每一个节气背后都表示着三候的变化,即时候、气候、物候,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每个时节代表着民族悠久历史的沉淀和文化内涵。作为年轻一代,我们可以不庆祝二十四节气,但我们应该知道每一个节气的由来,某种层面来说,算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