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我们由拉卜楞寺出发去桑科草原,桑科在国外旅游介绍中曾被称为“可与电影《与狼共舞》中印第安人草原媲美的地方”。
相传,这里曾是英雄格萨尔祭奠神灵之地,也是他赛马称王、登上王位的地方。桑科草原距离拉不愣寺开车大概半小时左右,在公路上转过一个弯就能看到大片的草场。
其实在我看来,桑科大可没必要去,甘南川北有三个草原:桑科、若尔盖和红原草原,桑科草原没有若尔盖那种幅员辽阔的感觉,也没有红原的惊艳,只是更近人烟而已,也因此已被过度开发。


此时,天气已经很冷了,草原基本都已青黄相杂,草地上已有寒霜凝结,零散分布的野花在清晨的冷厉中楚楚悯怜。

我们随意走了走,便开始回头经夏河向郎木寺出发。值得一提的是行走甘南最好选择自驾的方式,因为甘南的风景都在路上,辽阔的草原、远方的高山都有着蓝天白云相映衬……,你会有种行走在Windows中、置身画里的感觉。
自驾时发现美的缘份你可以随时停下来,拍照也好,惊叹也罢,最好懒洋洋发会儿呆,将灵魂暂时散落在那些如仙画境中片刻。


在去郎木寺途中,我们车辆两侧景物渐渐丰富起来,山峦草木的色彩斑斓,引起我们阵阵“哇噻”的惊叹,领队花哥实在受不了,于是在一处无人开阔的路边停车,让我们下车观景拍照,我们不顾高反,各种POSE,并在路上跳跃,留下在空旷天地中的身影。
不曾经历的人永远无法体会在草原的蓝天白云下奔跑跳跃是怎样的一种放松和怎样的一种自在。


我们的车继续在一望无垠的草原上飞驰,车外,是美丽的草原牧场、连绵不绝的山峦。远处偶有白色的羊群如珍珠般散落在草地上,有几头甚至能够攀上陡峭的悬崖,使我们惊讶不已。

在一处牧场边我们再次停车,第一次见到了满坡黑色的牦牛,数不清似的,有密集恐惧症的人一定会发疯的,它们就象密密麻麻的虱子一样爬满山坡,每当遇到这样的画面,果妈就会半抓狂地说:好想好想用梳子狠狠地梳几下,稀里哗啦,世界清静!

在路上还随处可见五彩经幡,这些幡上面都印有佛经,在那些虔诚的藏民看来,风每吹过一次,就仿佛是诵念了一遍经文,经幡昼夜不停地向神传达人的愿望,祈求神的庇佑。经幡是神与人连接的纽带,风幡所在即意味着神灵所在,也意味着人们对神灵的虔诚所在。风幡寄托着这里人们最为美好的愿望。

近午时分我们到达甘南第一大淡水湖尕海湖,它被誉为高原上的一颗明珠,是翡翠化身的圣湖。但由于是秋季枯水时节,水草不再丰茂,百鸟业已离开,湖畔已无绚烂的花海,只有牛羊还一如即往,在悠闲的吃草。不过在湖边我们发现了只墨黑色的狐狸,它一点也不怕人,我们都围上去拍照,但它很不配合也很傲,只将背影给你,好象在说:哥只是个传说。



其实在我看来,尕海湖是远不及花湖秀美,无论春夏秋冬,花湖都会像镜子一样将投影在其中的一切完美清晰显现出来。






这一天我们经过的草地由冰霜到枯黄,由青黄不接到绿意盎然。
草原连绵起伏,山峦叠嶂。不同于蒙古,这里的草原在辽阔中更多了曲美变化。
广袤的草原上,在起伏间还因光照和风向的不同,呈现出层次多样的青黄红绿。
天空是近乎透明的蓝色,偶尔几块棉花球样的云朵在其中发着呆。
天穹四周与山峦之间,布满连绵的白云,就像一条条洁白的哈达缠绕着。
面对着这壮美与纯净的自然,心里莫名涌现出一句话:让生命感受自由与美!
其实当年六月份在成都学习培训期间,我曾经利用两日假期独自匆匆走过这片草原,去的是花湖和九曲黄河,那时正值草原春暮,青草葳蕤、白云悠悠、花儿遍野,给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特别是躺在落日下开满鲜花的草原上几近沉沉梦去的那一刻,如若无我,神游万物。可惜时光不会就此静止,起身而叹:我从城中来,来到草云间,一身尘与埃,拍拍随风散。看到花儿开,开到白云边,朵朵笑开颜,笑我心长牵,噫嘻!半生劳碌浮云过,无花无酒无闲田!













下午三点左右我们终于到达有“东方的小瑞士”之称的郎木寺,其实郎木寺具体是一个地域名称,它包括甘南碌曲的郎木寺镇和四川若尔盖的郎木寺村。
郎木寺中有一条小溪贯穿东西,分界两个省,融合汉、藏、回三个民族,喇嘛寺院、清真寺各据一方地存在着,小溪两边的人们各自用不同的方式传达着对信仰的执著。这条小溪宽仅两米有余,却有个威风的名字:白龙江,它是长江支流嘉陵江的重要支流。

郎木在藏语里是仙女的意思,因纳摩峡谷口的石崖上有一天然溶洞,洞内的岩壁上有一酷似美女的天然浮雕像而得名。这个溶洞叫仙女洞,据说在洞里人们可以看到前世今生,遗憾的是因时间关系未能一观。
下午我们主要逛了逛位于四川省一侧的格尔底寺,这里不同于拉卜楞寺,是依山坡而建的,佛塔、佛殿顺势座落,在群山的环抱中静静地伫立着,伴有青瓦木楼的僧舍建于其中,随山势层层叠叠。


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寺庙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往往从一个原点开始逐渐扩张,大寺连着小寺,加之以学府、僧舍等,规模便会越来越大。而寺院建筑的地位是以颜色区分的,最高的大殿墙壁为朱红色,黄色等次之。

郎木寺规模较拉卜楞寺小很多,但经堂都一样修建的气势非凡。传统藏式的红、白、金三搭配格外鲜明,大面积的黑底白纹窗帘很是庄严肃穆。阳光下的屋顶发出耀眼的光芒,很让人怀疑上面贴的都是金箔。



进入格尔底寺,蓝天白云之下,一层层佛堂金顶被阳光点缀得无比灿烂,飘舞的经幡传导出浓浓的宗教气息,身着红僧衣的喇嘛随处可见,虔诚的信徒磕着等身长头来此转经。听讲解的喇嘛说,转动的经轮可以转去今生的苦难,转来来世的幸福。但那些虔诚的人们一生都在转经轮,今生的命运为何如此多牟?





向山上望去可见到雄伟瑰丽的四个大殿:闻思院(也是主殿即大雄宝殿所在)、医学院、时轮殿和护法殿。大雄宝殿旁是最负盛名的肉身舍利塔,这里供奉着五世格尔登活佛的法体,这是全藏区历史最长、保存最完好的肉身法体。
五世活佛于1775年圆寂,文革期间灵体被运到若尔盖县城,被几个信徒发现后偷埋在县城的达龙沟山上,到1981年再挖出来时骨肉无丝毫损坏,后请回格尔底寺,至今供于该寺金殿之中。金粉抹面的肉体真身历经近250年的风风雨雨至今肌肤仍有弹性,面容仍然如昔,栩栩如生,在每天的诵经声中佑护着信徒的平安吉祥。


其实这些宗教人文类的东西成人还能假装高深,东瞧西看,装若明白感悟,小孩子都不会有兴趣,也没有任何虚饰概念的,小单单走到半山就不愿意再走了,果果也说有高反,于是两人在一佛殿旁休息玩耍,兴致倒是很高。但果妈兰花儿却是彻底蔫巴了,她开始有高反,不能爬山活动,只能陪两娃娃一同等待。

人们对一个地方印象深刻往往都是不经意间的撞见,当我走到时轮殿时,蓝天白云下佛殿金色的砖瓦在阳光照射下闪烁着彩色的光芒,两三只飞鸟落在其间,看着来往的众生,那一刻庄严而又神秘。只是这一幕可遇而不可求,用相机根本无法进行记录。


我爬到山顶,并走向晒佛台一侧,越往高处走视野愈加开阔,毫无阻隔,这时可以看到格尔底寺全貌及半个郎木寺:不大的地方,散落的建筑,两侧高山,中有溪流,五颜六色的屋顶,在斜阳与炊烟中缥缈迷蒙。







这里的海拔大约3300米左右,游走一下午,感觉有点头痛,未能等到夕阳就与大家一同回宾馆了,稍微休息。
到晚上出来小逛一会,这里很有丽江的味道,有点古老气息、有点文艺小资、有点原生态的异域风情。这里的老酸奶一级棒,是牦牛奶制成的,加入了烤脆的青稞与大麦,拌上一撮砂糖,既酸且甜甚是爽口。

郎木寺之前一些年在国内并不出名,后来有个旅居在此的欧州人回去写了本书,介绍这里的朴质的原生态和自然的唯美,于是大量欧美背包客纷拥而至,后来才开始被国内人发现。
只是这个世外桃源般的小镇,不可避免的遭受到旅游业带来的侵蚀,建起了一座座旅馆、纪念品商店,来往许许多多私家车,但用心在旅行的人还是可以发现它那不同于世俗的简单纯朴。

由于次日的行程是骑马白龙江溯源,当晚我们被聚集在格桑马队的黑帐篷咖啡馆,马队专家告诉给我们白龙江溯源行程来回大概50多公里,还给我们讲解了骑马安全注意事项,并要求按10度以下配备着装,最后还签了两份协议合同,协议上关于安全风险告知有25条之多,那时的感觉就象是在签订生死状,好像骑马一不小心,分分钟就会将小命丢掉。
幸好当时果妈因高反不舒服没有过来,她以前骑马时马受惊被摔过,有阴影,一直说不愿意骑的,所以我回宾馆一个劲安慰劝解她,并想了很多办法如何确保安全,这样她才勉强接受。后来果妈说这是最值得、最正确、最美好的决定,如若不去定会无比遗憾!随后我还是找了家药店买了抗高反的药,因为白龙江溯源时海拔会更,果妈的状态令我和花哥一直有所担心。


本来次日早晨还准备去看天葬的,但大多人状态都不是太佳,只好作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