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境(二)
一一读徐航老师纪实文学《青山碧水挖穷根》
曲赣江
文字这条泥泞之径,尤为见证一个人的恒心、毅力和坚守。仅仅我所经历和略知的,这座大别山门户之城,35年以来,文字这条艰辛之路,不断有人走近,不断有人离开,大浪淘沙,秉持初心,扎根于文字,永不言悔的人不多。徐航老师就是皖西一面正面的文学旗帜。
业精于勤疏于旷。徐师的勤勉是缄默的,仅仅是这个春天,老人笔耕不辍,又一30多万字的文稿完成。很难让人想象,80多岁老人伏案疾书的艰辛,厚厚一摞打印出的书稿,密密匝匝用笔圈改着谬误之处,做出修正。这分严谨治学的端正,同样熏染着如一众后学晚辈,激流勇进。
徐航老师的文字扎实,厚重,富有极为浓郁的人文情怀,秉守文艺为人民服务,为基层讴歌。这与老人贯始如一的人文素养密不可分,无论是早年在皖西日报主编文艺副刊,还是《映山红》《淠河》,始终发现和扶植文学新人,不吝指教,传帮带。一方面勤于笔耕,一方面扶持文学新生,极有情怀。这种情怀,不是狭隘的,而是基于对皖西这片土地的挚爱和深情。

万余字的纪实文学《青山碧水挖穷根》,是徐师的新作,资料详实,数字详实,记述舒城县五显镇梅山村村民纪道明脱贫致富,并带领村民共同富裕的事迹。全文深情凝重,酣畅淋漓,既让我们感受和正视纪道明的艰辛,唏嘘不已,亦让我们看到脱贫攻坚的希望和曙光。平静详实的文字,纪道明砥砺起伏的生活经历,让我们不仅感受到2020年是全国脱贫攻坚的重要一年,更让我们看到八十多岁徐师道义担当的大情怀。
我对老师的理解,得益于徐航老师创作的大量文艺作品和文学评论,更得益于徐师文化养成给予的和风细雨的熏陶。老师深信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对文学本身和世道人心有着重要形塑价值。这一初衷,深刻影响着徐航老师的人品和待人处事之风,谦和、平静,即便是与晚学后进交流,恬静地笑容,对等的语境,常让人恍惚,有着时空穿越感,误以为同龄文友间的交流。即便某个知识点说错了,老师也不会持以批评语气,而是逐一说出自己的掌握,如浩瀚星空,广袤深邃,方才让人惊醒眼前的是耄耋老人。这种语境的影响,和由内而外的自然宁静气息,让人感触至深。细细琢磨,这种浑然一体的气息养成,得益于老师数十年如一日对文学创作的坚守,及对文艺理论持之以恒的探究和摸索。
读《青山碧水挖穷根》,一方面学习徐航老师由广泛向具体对象的渐进描写,学习文艺创作应秉承的道义担当情怀;一方面感慨年逾八十老人冒酷署伏下身心扎实采访的务实精神,言之有据,数字详实,叙事条理清晰,读之有感悟,事迹可借鉴不模糊,通透。
秋风如语。祝徐航老师身体健康,快乐,幸福!祝新书早日出版!
2020.8.10.于皖西草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