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股民不少,基民也不少。股票市场的热情起来了,基金市场的热情也被带动了起来。但热情这东西,在其他的事情上一般能起到正向的作用,但在投资中有时会坏事,投资还得保持冷静。
保持冷静,并不代表不行动,不决策,而是在保持头脑清醒的情况下,做出最优策略。那么到底如何能做出最优的基金策略呢?
首先,考虑自己应该选什么类型的基金。
现在基金市场的基金种类丰富极了,千姿百态,各有千秋,很容易挑花眼。如果挑到一款不适合自己的,分手时会很痛苦。不过,尽管基金种类丰富,但类型是数得过来的。

从投资风格出发,分为主动投资型和被动投资型。主动型基金,可以描述为基金经理为了超越大盘指数,费尽心思挑选能够入眼的产品,然后再选个良辰吉日迎接入户;被动型基金,俗称指数基金,就是选取一个特定的指数成分,进行模仿。
最近这些年,由于指数基金总是轻易超过主动型基金,备受追捧。有数据显示,截至3月11日,2368只偏股型基金的平均收益为15.62%,相较2018年的全军覆没而言,似乎已经很不错了。然而,跑不赢指数的魔咒再次显现。有多达1647只基金收益不足20%,即70%的偏股基金没有跑赢上证指数的涨幅。
但是也有牛人,靠着选股能力和择时加运气超越大盘的主动型基金。
选某种类型基金之前,我们还得去见一个人,那就是我们自己。我们必须从家庭阶段或个人的年龄、收入、婚姻、计划等情况出发,来选择适合自己投资坐标和投资风格的基金。
其次,开始具体选择某只基金了。我们主要针对的是主动型挑选方法,因为我们还是想超越指数。
这跟皇帝选妃很像,清朝皇帝选妃时,从民间选出来的妃子很少,一般都是从权贵大户人家选。大户人家的小姐,家族背景深厚,家教严格,比较可控。我们挑选主动型基金时,也应该挑大户,有历史成绩的,在十里八香积攒了良好的口碑。比如老牌银行系的债券基金。
接着选基金经理,选择经验丰富并且还很活跃的。之所以选择他们,是因为他们挺过熊市,跑过牛市,不会过于盲目和乐观,可以冷静的观察市场。最好的基金经理不一定在每年的基金业绩评比中拿第一,但是长期来看,却从来没有掉过队,跟得上大盘指数。

最后,不能忽略配置思想。
我们以为投资基金采取的策略,本身就是分散配置思想,于是认为钱放在一只基金上就可以了。其实则不然,因为基金类型除了主动型基金外,还有混合型基金、货币型基金、QDII基金,侧重点不同。我们在投资基金时,可以像投资股票一样多投资几只,用来分散风险。
不过在行情不好时,这种分散策略也无效,因为彼此关联性太强,能挑到一两只能躲过危机的不容易,可广撒网几率大。
总之,挑选到合适的基金,不亚于挑选到合适的伴侣,记得坚守最朴素的原则,耐心的观察,切莫情绪化投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