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吴小丽,每日一篇原创文第1年零249篇(第614篇)
暑期系列里,出现这个话题源于杨旸今天的读书会,主题就是这本很重要的书《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
这本书可以说是每个家庭都需要准备的一本实用工具书。
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我们难免会有带孩子外出旅游、用餐、购物、社交的情况,这是属于日常的社会生活,在这过程中,当孩子向你发出挑战时,我们所面对的不只是孩子跟家长,还有他人,比如,路人,售货员,服务生,自己的朋友等,我们要处理的不是单一的亲子关系,还有其他复杂的人际关系在里面。
而这本书就能帮助我们去面对和处理这些问题。
什么是社会能力?
有部分人可能会直接把社会能力等同于社交能力,但其实并不仅仅是社交能力。
在周四的磨课,大家头脑风暴后,针对这个问题总结出了社会能力涵盖了:社交能力、沟通能力、解决能力、适应能力等。
而在书里,作者更直接的把社会能力称之为“我能解决问题”能力。
同时给出了一套解决问题的四步骤:
一,明确问题存在
二、感知自己和他人的情绪
三、寻找更多解决方法
四、考虑后果
这本书着重通过话术和改变思维方式来帮助大家获得社会能力。
改变思维方式是最困难的地方,我们可以先从掌握话术开始,掌握这个话术也是获得“我能解决问题”能力的第一步——明确问题存在。
书里的这一系列话术,我们又进行了分类,分别为:
1.判断类:
是/不是,比如:这是吃饭时间,不是看电视时间。
一些/所有,比如:这只是一些玩具,不是所有的玩具。
相同/不同,比如:宝宝吃饭时的坐姿跟大家是相同的,还是不同的?
合适/不合适,比如:现在是看电视的合适时间吗?
公平/不公平,比如:妈妈只让妹妹玩玩具却不让你玩,宝宝觉得这样对你是不公平的,是吗?
2.时间类:
之前/之后,比如:你是要睡觉之前刷牙,还是玩玩具之后刷牙?
现在/以后,比如:你是要现在看书呢,还是洗澡以后再看书?
3、递进类:
和/或者:你是要和我一起画画,或者你自己画画呢?
可能/或许:他可能愿意跟你交换玩具,也可能不愿意。或许我们需要再想一个备选的方案。
4、逻辑类:
如果/那么,比如:如果不写作业,那么明天上学会发生什么事呢?
为什么/因为,比如:为什么玩具会扔得到处都是呢?
通过这一系列的问句,孩子在日常生活当中所被锻炼的就是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我觉得这本书特别的重要,适合每个家庭都来阅读并实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