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给高校老师做了快2个小时的分享,再次让我深深地体悟到在加速教学中曾经反复提出“学习是创造,不是消耗!”希望把一些在分享中没来得及回复的部分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回复!
在这次分享中其实我在设计的时候,我有意识地在用可视化教学方式讲可视化,用双层库伯体验式教学的方式去做设计,目的就是让大家真真切切地体会究竟什么是可视化加速教学背后的核心理念和操作,不过通过评论区的部分互动,我觉得很多老师应该没有get到这个点,所以我打算用几篇文章的方式去拆解!

学习永远不缺干货,缺体验!
当互联网出现,知识不在是掌握在个别少数人手中的特权,一部手机让你在任何时候可以轻松获取各种想去了解资讯,知识获取变得越来越廉价和方便,无论是任何领域从浅入深都可以轻松获得。
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知识不在做为用于记忆生产资料,更多是在于把知识进行深加工后创造价值,知识获取的过程远比获取多少知识本身重要!
就像学习骑自行车,其实他是无需知道自行车的构造背后原理,自行车动力机制和链条轴层之间距离,他只需要登上自行车去体验和尝试,坐在教室中永远都无法学会骑自行车!
疫情期间,线上课程大爆发,很多高等院校公开了最好的学习资源,就连北大清华都开放了线上优质课程!想获得更多“知识”变得更加容易、快捷、前沿,再厉害的老师也无法跟上世界知识刷新的速度,覆盖相关领域的广度,甚至一个领域的深度!
面对着永远不缺干货和知识的信息时代,老师们该如何自处呢?
如果人脑不在是需要记忆的工具,怎么样真正的激发大脑本来的用处呢?
教学是让学生拥有面向未来的能力,除了学生所选择的未来发展方向,任何一门学科他都无需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那我们需要给学生的究竟应该是什么呢?
在21世纪学生的4C核心能力已经提到沟通能力、批判式思维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创新创造力、合作协作能力!

这些核心能力都是过程性能力也是人际交互性能力,是在实际体验—反思—萃取—建构中获得的,这些能力并非是学生天生具备的,更不是社会企业的责任,而是在学校中培养的!
这些能力是在什么时候培养呢?课外活动?课后时间?自行补习?都不是这些能力是在课堂发生和转化!那意味着课堂上要去创造这样的场域,让问题被学生解决,让对话在学生间发生,让创造由学生完成,让协作和碰撞在共事中体现!
教学以“谁”为中心,就应该把时间给到“谁”,教学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是达到“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立都是“学生”做到了什么,怎么衡量?怎么评估?怎么检验?难道只有考试吗?考试检测的是结果,而学习本是过程性指标!

如果知识大量输入不是生产力,那么什么是?在我看来,基于问题的大量提取和建构的知识才是!
怎么让“过程”可见,就需要在中间创造大量的体验!就像学习骑自行车就应该是从骑入手,而不是“是什么”!
体验并不是游戏,而是把内容包裹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主动探索、思考、研讨中去获得知识,而不是老师的告知。
学习应该是学生去发现世界、打开世界、创造世界的工具,它是有生命力的创造,而不是消耗老师的知识储备,不是消耗老师的认知水平,老师不该是一个领域中学生认知的上限,而是帮助学生打开一扇窗的导游!
教学,是提供学生主动创造机会,而非消耗老师知识。
我希望给你留一个思考题,站在核心能力4C角度上,作为老师,如何做能让学生主动的创造,而不是消耗自己的知识呢?
欢迎大家把你的思考留下!我会根据最好的回答,送出礼物!明天我会继续跟大家分享我对于教学中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