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老挝行之启迪

布施就是奉献
——春节老挝行之启迪
久闻老挝的小乘佛教,其布施文化习俗闻名遐迩。于是,春节期间有了去老挝体验人民对宗教的信仰与虔诚。
还是早上五点三十分,我与朋友们驱车来到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琅勃拉邦。
夜色笼罩下的古城,依偎在南康河和湄公河的怀中,微弱的灯光下让这座古老的城市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从车上下来,街道上已经是熙熙攘攘的信仰者,旅游观光者。干百年宗教信仰的传承,至今,这里的布施现场已经成为老挝旅游业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一眼看去,街道右手边是当地的商人,早已将一担担蒸好的糯米饭装进精致的竹篾笼中,布施人只要花上10元或20元即可换来一份。当我提着食物,走进街道左手边布施的行列,走上施与受的平台,便有了体验施与被施仪式的机会。
六时三十分,听到一声声由远而近低沉的“来了!来了!”的声音,朦朦胧胧的一支队伍向我们轻轻地走来,那是一支橙色服饰的和尚队伍,一支赤着脚丫,背着锡锅的队伍。街道中,游客们显得兴奋不已,端着相机,取出手机前后奔跑着,追记着瞬间的精彩。
成一字排列的布施者中,有虔诚的信徒,有观光体验者,有满脸皱纹的老者,也有青春年少的小鲜肉,他们早就脱去鞋子,放下背包,身披彩带。那种仪式感让人肃然起敬,让你想到他们在从事一件精细的工艺活,生怕出现差错。
缓缓而至的百余受施者,每天早晨周而复始做着同样的事情。从体型外貌上看,走在前面的是上了年龄的老人,在老者的引领下,紧跟其后的却是六、七岁的孩子。据称,孩子到了六周岁,家里就会送到寺庙去当和尚,去接受宗教思想的熏陶和洗礼。
当我与他们的眼神对接,从无言的交流中,分明读到清纯的文字,感恩的标点,分明听到心灵表白,淳朴的语言……我还注意到和尚们还会在钵满的时候,将多出来的食物,双手捧起,移到路旁的大筐。原来,他们将布施过来的食物除自己够吃的,剩余的全部留给其他需要食物的穷人。
天渐渐地亮了,橙色的队伍,从我眼前渐渐远去,消失在地平线上,形成一个圆点。这座城市也由给予与奉献翻开了崭新的一天。
瞬间,我仿佛看到,父母含辛茹苦、历尽坎坷、把子女养大成人却毫无怨言,这种无私奉献精神难道不是布施吗?那些为贫困者、病残者、孤寡老人等慷慨捐资捐物者,难道不是布施吗?那些为追求真理、传播正能量而立说著书者,难道不是布施吗?他们布施的是财物和心血 ,是知识的源泉,是精神的食粮。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布施就是奉献,今天,当我们走在老去的路上,晚辈如何传承,不仅是财物,更重要的是时间的布施与奉献。
当那首“爱的奉献”之歌响起时,我仿佛看到了世界的和平,国家的和谐,家庭的和睦 ,这就是布施即奉献的硕果。我愿做一个布施者,假如我是一块石头,就要奉献一段路,假如我是一棵小草,就要奉献一份绿色,假如我是一株大树,就要奉献一片阴凉……只要每个人都献出一点爱,只要每个国人都有了布施的理念,奉献的精神,就一定会有民族兴旺、国家强盛、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