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思考、应用、反馈、调整
做平台还是做CP?经济学人、金融时报如何玩转视频?|德外视窗

做平台还是做CP?经济学人、金融时报如何玩转视频?|德外视窗

作者: 德外5号 | 来源:发表于2019-07-02 20:51 被阅读9次

编者按:

做平台还是做CP(注:Content Provider )?

这大概是很多传统媒介在媒体融合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

无论是自建航母,还是借船出海,抑或是借道行船,媒体融合的模式,可能组合出N种玩法。事实上,绝大部分的媒体只能做“CP”,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可以成为头部平台。放下“平台”执念,踏踏实实地做一个好的“CP”,做出更多有价值的“IP”,也会看到海阔天空。

且看英国《金融时报》和《经济学人》的数字化转型之路:借助于YouTube平台的庞大用户群,两大纸媒量体裁衣打造视频内容,最终实现翻盘。如今,《金融时报》的订阅用户规模迈过百万大关,《经济学人》也保持着连续多年盈利。

《经济学人》:“长线作战”

《经济学人》2015年设立的视频摄像部门Economist Films,在2018年作为一个独立单元首次实现盈利,《经济学人》视频项目主管David Alter表示,虽然无法透露该部门为公司贡献了多少利润,但是去年他们为该集团带来了350万英镑的数字业务。

另外,公司宣布今年九月将在YouTube等视频平台上线独家视频系列节目,暂时命名为《关于……的真相》,时常通常为12至15分钟,主要是为了加深与YouTube平台用户的互动,并为自建网站导流。

据悉,视频摄像部门在成立之初,主要是为《经济学人》杂志制作较短的视频节目,但在之后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以制作高质量的纪实节目为主。在 YouTube 《经济学人》订阅频道和《经济学人》手机客户端 The Economist Espresso 上都可以看到他们制作完成的视频。但问题随之出现,虽然 YouTube 上视频的观看率很高,但用户大多只停留在视频平台上,很少会跳转到订阅网站。据业内人士推测,《经济学人》的这一举措,就是为了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

与当前的大多数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设法缩短视频时长的惯常做法背道而驰,《经济学人》制作的都是10分钟以上的系列长视频,“长视频的形式能帮助用户更深入地了解某些特定内容”《经济学人》视频项目主管David Alter说。

《经济学人》表示,这些为YouTube定制的视频节目,目前暂时不受付费墙的限制,其发展重点主要放在利用原创视频为现有用户赋能,比如节省用户时间及提供更多深度内容等。

在人员设置上,《经济学人》首次聘用了用户互动方面的专家,他们将在制作团队中担任要职。在每周一次的视频直播中,这些专家要指导工作人员对观众的评论做出及时、到位的反馈,以建立与用户健康、持续的对话关系。Cxense首席商务官David Gosen表示:“毫无疑问,如果你在正确的时间把正确的视频发给正确的人,就会带来更高的参与度和订阅率。” 

图注:美国社交平台(Facebook)与垂直视频平台(Youtube)的视频日常观看情况

与社交平台相比,用户在YouTube上观看视频的时间更长。目前,《经济学人》将相同的视频产品分发到不同平台,但随着产品内容的成熟,《经济学人》计划增强与内容供应商的战略关系,并为不同的渠道定制视频内容。

《经济学人》多年来一直对全球性话题持有个人立场,这也使杂志更加知名,但用户仍普遍认为,它并没有涉及心理健康等问题。《经济学人》的视频内容可能要涉猎这些内容,以扭转用户对报纸的刻板印象。

 Bustle营销和运营高级副总裁Kai Hsing表示:“媒体可以直接在YouTube等视频平台上宣传自己的内容,但Facebook等社交平台却很难为媒体引流。”不仅如此,不少媒体还怀疑Facebook等社交平台上的观看总量已经达到了“天花板”。

《经济学人》的CEO Chris Stibbs说,“视频使内容的呈现方式‘动了起来’,为品牌和用户创造了更有力的传播形式。”他甚至认为,视频摄像部的存在,有利于捍卫《经济学人》的新闻自由。

目前,《经济学人》正在加大对该视频策略的支持力度,视频内容在YouTube平台上已经积累了近90万订阅用户,视频影像部希望能够通过节目增加用户粘性,并探索视频是如何提高用户订阅率和留存率的。

《金融时报》:布局垂直细分领域

英国《金融时报》认为,视频能够真正推动订阅用户数量增长。通过数据比较发现,与那些没有观看视频的用户相比,与视频内容有过互动的用户的订阅意愿更强。如果用户在前两次访问《金融时报》网站(FT.com)时,参与过视频交互,那这些用户的平均订阅率更高。为了提升用户转化率,《金融时报》在相关类型文章中增加了视频内容的数量和占比。

据SimilarWeb的数据显示,多数媒体约10%的推荐流量来自第三方平台(尤其是社交媒体的头部平台)。《金融时报》正通过YouTube来扩大受众覆盖面,在该视频平台上,它通过添加“相关阅读”以及在文章结尾插入链接等方式,将用户引向门户网站。

《金融时报》商业发展主管Kayode Josiah表示:“YouTube是一个重要的视频流量平台,大量用户聚集于此并开启观看之旅,但用户的观看体验并不一定要在YouTube上结束,我们要做的是向自己的网站引流。”《金融时报》发布到YouTube的视频作品,时长并不统一,但一般都不超过10分钟,用户的平均浏览时间约为2分30秒。虽然视频在播放前可以插播广告,但这并不能取代付费订阅成为主要盈利点。目前,《金融时报》约70%的品牌内容介绍都采取了视频形式。

为了吸引更多细分领域的新用户,《金融时报》将其视频频道进行划分,分别布局在几个垂直领域,包括《金融时报》生活频道(FT Life);与品牌赞助商瑞银(UBS)合作推出的《金融时报》交易网(FT Transact);另外还有《金融时报》工业科技(FT Industrial Tech),它今年还计划在工业科技领域推出更多垂直细分业务。其中,去年推出的《金融时报》生活频道(FT Life),以吸引更多年轻的女性用户为目标,该频道每周会发布两个视频,视频平均时长为3分钟。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细分市场大有作为;对于广告商来说,他们也可以通过制作视频与目标用户直接对话。”

《金融时报》对用户的视频消费行为深入研究后发现:用户对网页视频、文章嵌入式视频存在不同的观看习惯(在YouTube上发布十分钟以上的视频内容效果更好,但在官网的视频时间应该短一些)。“我们必须为用户不同的观看习惯定制视频。有些用户喜欢在网站页面观看多个视频,而另一些用户只看嵌在文章中的视频,无论何种观看行为都需要被迎合。” Josiah表示。

目前,FT.com上的所有视频都会分发到YouTube上,而精选的视频则发布到Facebook上(视频长度一般不超过2分钟),而这些视频嵌入文章后能够带来一定的流量,《金融时报》会在自己的网站上再次发布这些内容。

如何培养出更多的活跃用户?这对媒体来说是一个持续性挑战。英国《金融时报》发现,普通用户在付费订阅前,与该媒体的内容产品接触的次数大约在6到8次。Josiah表示:“YouTube等视频平台很重要,因为不少用户都是从第三方视频平台跳转到《金融时报》网站的。同时,第三方头部平台的浏览量也增加了品牌的曝光率,视频内容则是订阅用户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经济学人》的电影节目总监David Alter在欧洲视频峰会上说:“过去六个月,我们一直在思考:视频在提升用户转化率,推动用户与品牌本身产生互动,以及在用户留存方面,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但这些问题目前依然悬而未决。”

德外5号(ID:dewaiwuhao)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做平台还是做CP?经济学人、金融时报如何玩转视频?|德外视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rfxh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