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最近碰到一些不公平的事情,吃了不少亏,鉴于是平日里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熟人,又不想撕破脸,哑巴吃黄连的他苦恼万分,纠结再三不得已在群里呼救。
心直口快的西西主张:于家人咱可以忍着让着,外人,咱绝不惯着。
一木则宽慰他:吃亏是福。君不见那些个蝇营狗苟者貌似占了便宜,实则失信与人,也就断了以后持续合作,互惠共赢的可能,长久富贵想必也就不了了之啦!
话虽如此,可是世上总有一些无视道义、不讲原则,日子却过得舒舒服服、有滋有味的恶棍。而那些正直善良,勤恳忠诚却祸不单行、穷困潦倒、朝不保夕者更是大有人在。
如此看来,人生能否美满幸福,跟勤恳善良与否,或许就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两回事呢?既如此,我们为所欲为不就好了,还要甘居人后、贤良淑德、忠勇道义这些太上老祖遗留的美德做什么呢?
道教文化的开山之本,中国文化之根基——《道德经》,其第八章有言: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 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忧。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是的,生而为人,难免会遇到种种或远或近的烦扰纠葛,但当问题出现之后,我们万不可妄图逃避,一定要去正视它。鲁迅先生有言:“ 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同道人们遇事先要“ 分辨阴阳,明辨是非 ”的思想颇有几分不谋而合。经分析鉴别如若我们足够强大,得以掌控全局以及整个事情的脉络走向,完全能够对事物进行驾驭、把握,也就是可以轻轻松松hold住,令对方“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状态下,可以采取谦恭容忍的态度;反之,则必须要奋起反抗,否则,你的步步退让只能被视为纵容妥协,更可能是懦弱无能的表现。
联想到当下的中印对持事件,印度侵入我国洞朗地区以后,中国就苦口婆心的劝导,可以说已经是仁至义尽,奈何印度就是吃了秤砣——铁了心的“不战不和不走”,意欲与我国扛到底。我国领导人考虑到中印关系大局及当今的国际局势,一直保持了最大程度的隐忍克制,但克制不意味着没有底线。我们誓死捍卫国家的领土完整,敢于应对任何挑战,也绝不会向任何势力屈服。所以,当外交手段用尽、双方根本无法沟通的情况下,下最后通牒,采取终极手段就是不得已的选择了。
《论语》中有这么一段话: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说人话就是:善不可不赏,恶怎能不罚?有了恶的时候,若不去惩治,就是对善良的人,对那些处于弱势的正直善良者的犯罪。赏善的同时要依法罚恶,罚恶是赏善的一种必要手段,是罚恶的一个必要环节。所以人善为什么会被人欺呢 ?是否就是因为我们扭曲了谦和、容忍、慈悲的本意,羞于或者是畏惧说“不”呢 ?是否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原则的一味的退让,然后在所谓的宽容,忍让的前提下,掩饰自己的懦弱,不敢于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原则和信仰,畏惧争取属于自己的合法权益呢?
说到这里,分享一则小故事:
子贡赎人
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的补偿和奖励。 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拒绝了国家的补偿。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向国家领取补偿金,不会损伤到你的品行;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古今大智大圣们“治大国如同烹小蟹”般的谋略如此,而对于咱们布衣草民来说,善良则需要被赞扬被鼓励,给行善之人,物质上的满足,精神上的褒奖。这样才能唤起更多人的慈悲互动,这样才是真正良性的循环,而不是被道德绑架,从而无底线无节制的一再容忍、步步退让直至任人践踏,尊严尽失。
天之道,赏善而罚恶,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顺天道而行,在任何时候都要具有辨别阴阳是非的能力,以及对事态延展的控制力。对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儿抱以最大的善良和热诚,但同时要充分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明确自己的利益底线,坚决捍卫自己的信念,维护自身的原则和尊严。
愿我们的良善可以如水一般,有滴水穿石的毅力,有奔流到海的追求,有海纳百川的大气,更有避高趋下、刚柔相济的能力,这样我们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阔平坦,慈悲心也会越来越坚定长久。
注:以上为静通道长的道义思想,崇其善念,有心学习,特此整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