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必是天堂》,烂番茄93%的新鲜度。看海报首先会觉得这是部来自美国或者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文艺电影。但与之相反的是,这部电影来自巴勒斯坦。

今天我不想谈这部电影,只想说说,这电影的背景,关于这个乐观,热爱生活,永不言弃,反抗到底的国家。
巴勒斯坦,说到这个名词,首先想到的,第一反应要么是以色列,要么是那没完没了的中东战争,要么干脆就是一头雾水。这当然不是谁的错,因为巴勒斯坦,这个国家。已不再被官方称之为国家,而是地区。通俗一点,连联合国都不承认这是一个国家了。
而让我真正对这个国家有所了解,不是哪个摧毁人权,藐视道德的新闻。也不是哪场血腥至极的战争。而是电影…确切的说,是电影节。
3年前,某个晚上偶然翻到《看天下》中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我现在还记得,叫——《加沙没有电影院》首先,恕我直言,我那之前对巴勒斯坦的印象便只有饥饿,贫穷,死亡,战乱和压迫。但文章中描写的那个巴勒斯坦,却充满着乐观,文章中的那个加沙,竟然充斥着欢声和笑语。我很愤怒,也很惊讶:这鬼地方,难道不应该是以混乱与死亡所取代的吗!这作者绝对他妈的是个骗子,是个营销号!
我记得,我当时甚至是拿着手机搜索了关于这个作者的一切消息,结果发现她竟然是常驻以色列的战地记者。答案出人意料,毕竟,人们只相信他们所愿意相信的。他们映像中本应如此的,本应随着这个规律的,人们心中的那个规律。就如同前年对我说到“中国不是应该连电都用不起”的那个澳大利亚人。
就如同那篇文章的标题,“加沙没有电影院”,它唯一的电影院在50年前遭到破坏后后于三年前重见天日,可仅仅只存在了那短暂的一天。便再次归于沉寂。但我没有说起一件事,是的,加沙没有电影院,但加沙,有电影节。
比起威尼斯电影节,戛纳,柏林电影节这些响彻全球的大型的国际性电影节。加沙的电影节,更加私人化。这里当然也有红毯,虽然背景只是废墟,但红毯依旧庄严而神圣。只不过走在上面的不是哪个家喻户晓的明星,而是一个个普普通通的民众。

电影节上充斥着欢声笑语。随着一部部电影的放映,时而是一声声欢喜,时而是一抹抹眼泪。如果没人提起那一旁的废墟,谁又能想到,这里前一天竟然还饱受战火的折磨。

自从那时起,我就或多或少的接触那个民族的电影。我很惊讶,那些电影大多并不沉重。甚至大部分都是喜剧。
从这一刻开始,我终于明白,这个民族是多么乐观开朗,多么不屈,多么令人尊敬。即使面临着亡国,也依然积极向上地面对。今天的日子依旧是今天的,努力过好每一天,才是真正的勇士。
我不禁会思考,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在自身经历上是如此相似,两个民族不都同样遭受了难以想象的磨难。本应可以和平相处,结果竟是一个民族将自己所承受的苦难强加于其他民族之上。如果没有宗教呢,那又会怎么样。巴以能够和平吗?中东能够和平吗?人类一次次把希望寄托于狗屁宗教之上。希望宗教能够清理那烂摊子,希望宗教能救谁谁于水火。殊不知数以亿计的鲜血与生命因此而逝。为的只是那虚假的信念,为的可能只是个更加自大的疯子。每一次,他们都归咎于宗教,就好似他们真的知道谁写了《圣经》《古兰经》一样。就好似每一次的胜利与变革都出自他们所谓的“God”。殊不知每一次杀戮,每一次救赎,都是他们自己亲自开始,亲自结束的。
说到底,我们每个人,都像那些参加了电影节的人一样,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就如同102年前梁济先生问的那个经典的问题一样:“这个世界,会好吗?”很多人可能就回答到梁漱溟先生说的另外那句经典的话“这个世界会好”,但所有人都不过是不知道。包括那些在电影节上的人们,也包括我们。所有人能做的最英勇的事情,不过是过好今天,相信明天。因为没人能够知道明天又会怎样,甚至不知道下一秒会怎样。而我们能做的不过是将我们出场的每一秒都使用充分。毕竟,人生,是属于我们自己的电影。

我们不知道历史究竟将我们导向何处,但我们,选择希望。

——写于冠状病毒肆虐全球之际
(梁济在问完儿子梁漱溟那个经典问题的3天后,投河自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