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民宿,除了在Airbnb,也上线了一些国内的平台。并且,也占了相当一部分比例的订单呢,比如,我曾经加入,现在依然很看好的:榛果民宿。
榛果平台的客人,从咨询到成交,就我的房源来说,转化率很低。
在这部分成交失败的咨询客户里头,我最最不爽的就是那种,第一句话:你好,我想订房,可以给我您的电话/微信么?
当然,Airbnb也有一些,不过总体的比例,比榛果要低很多很多。
这种客人,我都是第一时间直接拒绝的。
为何?因为他们是完全不懂尊重的一群客户,他们的潜意识里,连对商业最基本的逻辑都不存在。
经济学第一原理:dT>0.
交易产生利润,利润带来持续发展,从而带来市场繁荣。
国内的互联网公司,其发展的路径依赖,往往都是使用高额的补贴,争夺用户,压倒竞争对手后,形成垄断优势,最后每个用户都是收割对象。
所有最后成长为巨头的,基本上都逃不过这个套路,最典型的比如:滴滴、美团、摩拜、携程…
这种打法,可以把自己送上独角兽的阵列,其副作用就是培育了海量的利己主义用户。
一旦补贴消失,这部分用户也就不再存在了,当然,有真实需求的用户会留下,从而为平台的发展贡献源源不断的能量。
好了,说回前面提到的,通过平台发消息,想要索取电话/微信的客户,他们就是非常典型的“利己主义用户”,看似精明,事实上这个举动是非常不明智的。
试想一下,你去中介那边看房子,通过中介你看到了一套房子的照片,然后你问中介:可以给我那个房东电话么?我自己去看房子……
中介300%会直接把你轰出店去……
同理,民宿平台,跟大部分OTA平台一样,是以收取服务费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当然,我一直都觉得,Airbnb其实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国际金融公司…因为其收款和付款之间有非常大的时间差),其本质,也就是中介,促成买卖双方达成交易,从而赚取佣金。
作为普通用户,住宿本就是个非常低频的消费需求,既然你通过平台看到了房源信息,就是使用了平台的服务,为何不愿意付费,而想要追求线下交易呢?
如果大家都没有这个自觉性,为平台的服务付费,平台又将如何生存下去?
产品开发、客服、营销宣传、运营、用户补贴……对一个发展中的平台来说,任何一项都是天价的成本支出。资本可以助力起步,但是最后能走多远,取决于平台自身能否找到持续的盈利模式。
退一步来说,这些从一开始就想通过线下交易的用户,也是置自身的权益完全不顾。
民宿平台的房东成千上万,你就有信心,自己遇到的房东,一定是好的?大部分房东还是利益驱动的,不要考验人性。
举个典型的例子,如果你正好预定了一个长假中的居中一天,为了避免支付服务费,你选择了线下交易,此时如果有人需要租住连续好几天的房屋,你有多大的信心,你的房东,不会临时变卦,退了你的订单?
节假日有多一房难求,在节日期间定过民宿的应该都有所了解。而这笔线下交易,是不受任何保护的。
相反,如果你是平台预定的,相信我,99%的房东,都不敢轻易退你的单,毕竟,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壤,绝对不会有人为了一两单的蝇头小利,挑战平台的规则政策的。
当然,如果已经有过良好的住宿体验,那么需要续租、或者后续订房,选择线下交易,就是一件你情我愿的事儿了。只是想提醒大家,首次交易,百分之十几的服务费,既是为自己买一份保障,也是为自己喜爱的平台付一份费,支持发展,多正能量的事儿嘛,对吧?
PS:一定有人说,为啥XXX平台就不收服务费?而Airbnb收这么高!
亲爱的客人,我爸有句金玉良言:买的没有卖的精。
作为房东,每个平台的计费规则都不同,所以每个平台的售价也不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房东的最终到手价,都是一样的。
Airbnb选择了公开透明的方式,把价格条目,列的清清楚楚,有几个平台敢这么做?按照传统的思路,整个房费就是个打包价…有多少费用是你无形中额外支付的,你了解嘛?
一个明箱,一个暗盒,哪个对消费者来说更有保障,不言而喻吧?
所以,无论去哪里订房,纠结服务费,一点意义都没有。
只有一条是例外,各大平台为了争取用户,提升业绩指标,会不定期发各种红包、补贴,作为普通用户,平台的羊毛,该薅的时候,绝对不用手软。
从来不会有免费的午餐,如果有,那么那顿午餐一定不便宜。
以上。
2018.6.12
文 / Ji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