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代,美国电影逐步领跑世界电影市场,法、德等国通过探索多样化的电影应对好莱坞的冲击。1920年代,好莱坞建立了更加高效、复杂的电影工业体系,并对古典连贯性风格不断磨砺,吸收其它国家的先进理念、技术、人才,好莱坞电影的领先地位进一步增强。
强大的电影工业体系
今天,当我们走进电影院看好莱坞“大片”,或许很难想象,那些出现在片头的、如今我们耳熟能详的电影公司,在一百年前就已建立并在世界电影市场占有主导地位,直到今天。
最知名的是“三大五小”,即派拉蒙-帕布利克斯、洛氏(米高梅)、第一国民组成的“三大”,以及环球、福克斯、制片人发行公司、电影预售办公室、华纳兄弟组成的“五小”,此外,还有由玛丽·璧克馥、查尔斯·卓别林、道格拉斯·范朋克、D.W.格里菲斯于1919年创建的联艺。
“三大五小”一方面通过垂直整合,购买或开设连锁影院,将制作、发行和放映整合到一起;另一方面,采用“包档发行”与强强联合,扩张成一套高效复杂的组织机构,垄断了全美的电影市场。
美国电影制片人与发行人协会
在美国,1920年代又被成为“咆哮的二十年代”,很多战后电影都用了与之相关联的题材,如贩卖私酒、爵士音乐、飞波妹儿、狂欢派对,再加上一系列著名电影人丑闻的曝光,公众逐渐把好莱坞堪称一个推销放纵和颓废的地方。
出于对审查的预见和改进好莱坞形象的需要,一些达制片厂联合成立了一个贸易组织:美国制片人与发行人协会(MPPDA),由威尔·海斯领导,先后发布了“制片准则”、《禁止和注意事项》,以期迫使制片人删除影片中的冒犯性内容。然而,MPPDA在1920年代的努力由于缺乏执行的标准与方法,在约束电影制作中收效甚微,直到1930年代初《制片法典》的发布。
不断磨砺的古典连贯性风格
这一时期,大制片厂已经有了能够屏蔽所有阳光的“全黑摄影棚”,三点布光体系(辅助光、轮廓光、主光)成为好莱坞电影摄影的标准;连贯性剪辑体系已经成熟;软风格摄影逐渐普遍,其突出地位一直维持到1940年代;全色生胶片投入应用,成像效果更准确、丰富。一战后的那几年,好莱坞技术的精湛程度让全世界嫉妒。
丰富的电影类型
大预算电影。来自巨大的美国放映市场和数量倍增的出口影片的收入,允许为一些最具声誉的电影提供更大的预算。代表作有:《启示录四骑士》、《血与砂》、《我们的海》、《为何换掉你的妻子》、《十诫》、《万王之王》、《暴风雨中的孤儿》、《美国》(1924年)、《盲目的丈夫们》、《愚蠢的妻子们》、《贪婪》、《宾虚》、《战地之花》、《群众》、《翼》(1927年)。
喜剧片。1910年代,绝大多数基于身体动作或打闹的喜剧都是短片;1920年代,正片长度的打闹喜剧变得比较常见。代表人物有查尔斯·卓别林、哈罗德·劳埃德、巴斯特·基顿、哈里·朗顿。
侠盗片与西部片。代表人物及作品有道格拉斯·范朋克的《佐罗的标志》、《三个火枪手》、《月宫宝盒》、《嘿海盗》,詹姆斯·科鲁兹的《篷车队》,约翰·福特的《朋友而已》、《铁骑》、《三个坏人》、《关山飞度》,弗兰克·鲍沙其的《枪女》。
恐怖片。1921年,《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在美国公映后,恐怖片逐渐成为一种次要的美国电影类型,重要作品有:《钟楼怪人》、《歌剧院的幽灵》、《德古拉》(1931年)、《畸形人》(1932年)。
黑帮片。如格里菲斯的《猪巷火枪手》,沃尔什的《重生》,冯·斯登堡的《地下世界》。
动画片。这一时期,动画片主要放在排片节目组合中。1923年,迪斯尼兄弟制作公司建立,它最终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娱乐集团之一。
其他:《纽约船坞》、《追寻青春的康拉德》、《小姐露露·贝特》、现实主义电影《直截了当的爱》。
外国电影人在好莱坞
1920年代,是美国公司系统引进外国人才的第一个十年,这些移民对好莱坞电影制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代表人物及作品有:恩斯特·刘别谦的《罗西塔》、《回转姻缘》、《少奶奶的扇子》、《笙歌满巴黎》、《学生王子》、《爱国者》,他后来被证明是有声电影初期最有想象力的导演之一。斯堪的纳维亚人执导的《魔鬼马戏团》、《走向撒旦的七步》、《激流》、《帝国饭店》、《男人之名》、《挨了耳光的男人》、西斯特罗姆《风》。F.W.茂瑙的《最卑贱的人》、《浮士德》、《日出》等。
《世界电影史》(大卫·波德维尔、克莉丝汀·汤普森著,范倍译)读书笔记。
参考:第7章 无声电影后期的好莱坞电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