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韵之于诗词,如大厦之基石。
可见韵对于诗词的重要性。诗词首先要押
韵,古往今来落韵都是诗词大忌。既然韵
这么重要,那么要学习诗词的写作,首先
要学习韵。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韵的产生。韵是诗
词的一部分,所以,在诗产生的时候,韵
就产生了。只是那时候是根据当时的语言
读来朗朗上口,并没有形成统一的韵书。
到了南北朝时期,随着文化的发展,以及
外来文化的影响当时的一部分文人逐渐发
明了反切法为汉字标注读音,这为以后韵
书的形成打下了基础。第一部真正意义上
的韵书是隋朝的«切韵»,隋代陆法言著。
书成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共5卷,
收1.15万字。分193韵:平声54韵,上声
51韵,去声56韵,入声32韵。唐代初年
被定为官韵。以后历代增订本甚多。所以
唐代写诗都是要遵循«切韵»的。切韵所分
韵部太多,比较繁杂,所以当时也存在使
用临韵的情况。到了宋初,官方还发布了
«集韵»和«广韵»,是在«切韵»的基础上收
录更多的汉字,并增加了韵部。直到宋末,
平水人刘渊对«广韵»进行了重新修订和合
并。一方面,减少韵部,方便人们使用;
另一方面,兼顾唐人用韵习惯,保证在使
用平水韵的情况下,对唐代的作品也可以
很好的理解。正因为有以上优点,«平水韵»
被广泛接受,在以后的历朝历代都在此基
础上做增补。

至于词的用韵,都是在诗韵的基础上
用宽韵,及相邻韵部通押,并且把平声和
上声,去声叶韵通押,而入声字只和入声
字临韵通押。这里需要说一下,«词林正
韵»是清人戈载根据前人用韵习惯总结编
订的。当然«词林正韵»是以«平水韵»为基
础的。
当代除了«平水韵»以外,还通行一种
«新韵»。个人认为«新韵»有很大的不足之
处,合并韵部这点上还勉强可以接受,去
除入声字这点不敢苟同。没有入声字,对
理解古代作品会造成很大的障碍,是对以
前文化的割裂,而不是一脉相承。学习不
能知难而退,只要是有利于学习的部分,
我们不应该退缩。所以,现在学习诗词,
还是以学«平水韵»为先。
至于怎么选韵,用韵中容易出现的问
题等,我们再以后的时间讨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