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大师费孝通先生的代表作,是一部社会科学研究的经典之作,是由14篇文章构成的论文集。内容主要关于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特性。
《乡土中国》也是新课标要求的高一学生的整本书阅读任务,和学生一起阅读,以读书笔记梳理每篇的主要内容和阅读感受。
《乡土本色》:对土地的深情
《乡土本色》是全书的总纲。
在这一篇文章里,作者提出了“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一观点。
“乡土性”表现在:其一,中国社会是不流动的,具有稳定性;其二,中国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其三,中国社会是“礼俗社会”。
土地能生五谷,人们靠土地谋生,是人类的衣食父母,人们离不开土地,对土地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对土地的深情,自古以来便如此。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曾经流亡各国,流亡到卫国时,无人接待,重耳饿得厉害,正好看到庄稼人在田边吃饭,便向他们讨要,结果农民拿了块泥土给他,重耳大怒,他的臣子安慰他,土象征土地,表示农民对他的臣服,于是重耳拜谢村民,并带着这泥土上车回齐国去了。这就是“重耳拜土”的故事,说明土的重要地位。
《隐入尘烟》里,马有铁吃馍馍时不小心掉在地上,准备捡起来继续吃,他的妻子曹贵英劝他不要吃了,都脏了。马有铁把馍馍在衣服上擦了擦,说:“啥不是土里生的?啥不是土里长的?土都不嫌弃我们,我们还嫌弃土呢?土就是干净东西嘛,不管你是有钱有势的人,还是啥人,你只要种上一袋麦子,它就能给你长出十几袋、二十几袋麦子来。”这段话表达了作者对土的赞美和热爱。
即便到了现在,在乡下的很多村落里,都还有土地庙,里面供奉着土地神。《乡土本色》中说:“‘土地’这位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对,管着乡间一切闲事。他们象征着可贵的泥土。”
到现在,中国社会发生了许多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土地不再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了,许多人离开土地,外出务工。乡土社会的不流动也发生了改变,原来是“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而现在,乡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加上“易地扶贫搬迁”等政策,许多人离开了故土,来到了另外的地方生活。
看到过《中国地理》杂志的一张获奖照片,照片上一个即将搬迁的男子,背箩里背着一株盛开的桃花,神情忧伤地坐在故居前。这张照片让人看了心里五味杂陈,故土难离啊!中国人对于故土的眷恋可见一斑。
在乡土社会里,人们聚村而居,是一个熟悉的社会,人们从熟悉里得到信任,得到从心所欲不逾规矩的自由,“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物的真理”,像孔子给弟子讲“孝”一样,并没有抽象的道理,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乡土本色,与时俱进,乡土文化,源远流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