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任、后任和知已》(二)

第二任妻子陆小曼
陆小曼的父亲陆宝,是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得意门生,曾任财政部赋税司长。
1922年,陆小曼与父母为她选中的夫婿,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的王赓结婚。
陆小曼聪明漂亮,英语、法语俱佳,擅长丹青并喜欢出入社交场所。
王赓为人耿直正派,不喜欢风月,又整天忙于公务,无暇陪伴陆小曼。
徐志摩等友人的到来,有人陪伴陆小曼谈诗论文,消愁解闷,倒是让他获得了一种解脱。
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妻子陆小曼很快和诗人坠入爱河,并闹得满城风雨。
经过认真思考,他终于忍痛割爱,同意与陆小曼离婚。
然而,徐志摩与陆小曼的结合从一开始就颇为不顺。
除了当时的社会與论,陆家和徐家都不看好这段姻缘,这也为后来他们的关系越闹越僵,埋下了伏笔。
先是陆小曼的母亲从中作梗,在没确认徐志摩同张幼仪离婚前,不同意陆小曼嫁给她。
接下来是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不赞成这宗婚事,他对儿子与张幼仪离婚这件事非常生气,不管徐志摩怎么表白,非要听到儿媳张幼仪亲口说出来不可。
他把张幼仪做为他反对儿子与陆小曼结婚的最后一线希望,只要张幼仪不承认离婚,那么不管有没有离婚协议,他都不同意徐志摩娶陆小曼。
所以,当他听到张幼仪同意离婚并不反对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的表态后,大失所望。
而在一旁等待消息的徐志摩闻言后则大喜过望,大叫一声跳起来,结果,仿佛是不祥之兆,一不小心將陆小曼送给他的珍贵的勒马玉戒指,甩出了窗外。

1926年10月,陆小曼与徐志摩在北平北海公园举行了婚礼,梁启超和胡适为证婚人。
徐家二老认张幼仪为干女儿。徐申如将自已名下财产分为三份,自已和妻子一份;徐志摩和陆小曼一份;张幼仪和孙子阿欢一份。
婚后,陆小曼随徐志摩回到浙江硖石,住进特意为他们建造的、一所有20多个房间的大宅门里。
据说,为了适应陆小曼的生活习惯和审美要求,光电灯就装了86盏,还特意装了冷热水管和两间浴室。地上铺的是从德国进口的黄色印花地砖,房间里摆放的是粉红色的家俱。
为了让陆小曼满意,徐志摩事必躬亲。新婚之初,两人的确度过了一段甜蜜的时光。
可是很快,他们的婚姻生活就出现了阴影。
陆小曼与徐志摩的情感裂痕最先是由陆小曼与徐家二老引起。
应该说,一开始他们还是想接纳陆小曼的,否则就不会特意为她单盖一幢洋楼并做了豪华装修。陆小曼嫁到他们家虽是二婚,但毕竟也是出自名门。只是后来他们受不了陆小曼的骄娇二气,有张幼仪的知书达理相比较,:他们更加难以忍受陆小曼。
俩人刚新婚一个月,徐家二老便离家出走,跑到张幼仪那去诉苦。
老太太说:“陆小曼刚来看我们时,竟要求坐红轿子。”(六抬大轿,当地习俗只有初婚女人才能坐),“她才吃半碗饭,就可怜兮兮的说,‘志摩,帮我把这碗饭吃完吧。’那饭还是凉的,志摩吃了说不定会生病!”。
老爷子说:“吃完饭,我们正准备休息,陆小曼转过身子又可怜兮兮地说,‘志摩,抱我上楼,你有没有听过这么懒的事情?”。
陆小曼本来体弱,在前夫王赓同意离婚之时,她突然发现已怀上王的孩子。为了不至于再出波折,她瞒着众人偷偷打掉了孩子。然而,手术做的非常失败。落下病根,导致今后不能生育,并且经常发生昏厥。对此,甚至连徐志摩也不知情。
在付出巨大代价与徐志摩结婚后,徐家二老却不怎么待见她。这对于从小金尊玉贵,心高气傲的陆小曼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
她将满腹的委屈都撒在了徐志摩身上,重拾从前纸醉金迷的奢靡生活。为了减轻病痛,又在翁瑞午的建议下,吸上了鸦片。
于是,翁瑞午陪陆小曼唱戏、赏画,帮她推拿按摩,俩人一起吸食鸦片。
陆小曼与徐志摩的二人世界里,一下子变成了三人行。对此,徐志摩尚且还能容忍,但徐家二老终于忍无可忍,最终搬到了张幼仪那里。张幼仪在自家后院,专门为徐家二老盖了栋小洋楼,把他们安顿下来。
最要命的一件事是徐家老太太病故时,徐志摩欲携陆小曼前往奔丧,被徐父阻拦。与此同时,他却将徐母的丧事交给张幼仪全权处理。后来在徐志摩的力争和亲友们的劝说下陆小曼才得以在葬礼上露了一面。
张幼仪己经离婚,却受到徐家如此重视和礼遇,陆小曼身为徐家明媒正娶的现任妻子,反而处处靠边。这等于在说,徐家真正承认的儿媳妇还是张幼仪。
这对于陆小曼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这不仅让她与徐家更加水火不相容,也使她与徐志摩本已紧张的关系更加雪上加霜。

在徐家二老眼里,张幼仪端庄恭谨,严肃朴实,完全附合中国传统的妇德。但在追求浪漫爱情的诗人眼里,这些优点却变成了木讷和生硬的代名词;陆小曼美丽聪颖,绝代风华,但这些魅力在徐家二老眼里却一文不值,他们看到的,只是她的任性和浮华。
这里既有时代的错位,也有人性的复杂和悲哀。
当年,徐志摩将父亲为他选中的妻子遗弃在异国他乡,多年后,他父亲也将他自已选中的妻子拒之门外。
父子两代,对自已不喜欢的事物,都采取了一种极端的姿态,让人觉得,冥冥之中,似乎有一种命运的轮回在作怪。
1931年11月18日,也就是徐志摩飞机失事的前一天,徐志摩来到张幼仪的云裳制衣公司,问他要的几件衬衫是否做好。
当得知他第二天要乘邮政的飞机返回北平,张幼仪还劝他不要坐这种安全系数小的免费飞机,徐志摩大笑着说,他不会有事的。
张幼仪不知道,徐志摩这次回来与陆小曼大吵了一架。
原因主要有三点:徐志摩苦劝陆小曼北上,陆小曼不肯;陆小曼与翁瑞午关系暧昧,招致徐志摩抱怨,徐志摩和女人多有瓜葛,也让陆小曼心里不满;陆小曼在上海开支太大,徐志摩虽尽力填补,仍然难堵亏空。
据郁达夫回忆:“当时陆小曼听不进劝,大发脾气,随手把烟枪朝徐志摩脸上掷去,幸亏志摩躲的及时没有击中,但是眼镜掉在了地上,玻璃全碎了。”
张幼仪不知道,来云裳公司前,徐志摩已经在外面转了几天。她更不知道,这是她和徐志摩在今生的最后一次见面。
第二天中午,因大雾的影响,徐志摩搭乘的邮政飞机在济南党家庄附近撞山爆炸,机上连徐志摩共3人,无一生还。
得到噩耗的陆小曼悲痛欲绝,哭死过去。
徐志摩死后,陆小曼几乎与徐家断绝了一切来往,也为徐志摩的许多朋友所摒绝,在生活上一度依赖翁瑞午。
她从此素服终身,绝迹欢场,并潜心汇编徐志摩遗作。
1965年,62岁的陆小曼孤独离世。
她唯一的遗愿,死后与徐志摩合葬,也被徐志摩的儿子所拒绝。
我猜想,陆小曼对徐志摩的死一定充滿了内疚,她如果同意与徐志摩一起北上,就不会引起俩人大吵,她如果不那么挥霍无度,徐志摩就不会穷的去搭乘免费的邮政飞机,她虽然有勇气和胆量冲破层层阻碍与徐志摩走到了一起,却没有能力处理好与徐家二老的婆媳关系,没有能力经营好与徐志摩的婚姻生活,她和徐志摩一样,他们是一对仍然没有长大的孩子。
我猜想,如果徐志摩活着,他们的婚姻也已经走到了尽头,当年的爱情理想已不复存在。只是命运捉弄人,偏偏以这种方式保存了他们之间的夫妻名份。
如果真有来世,他们还会走到一起吗?我看未必!
网友评论
许多的如果就汇集成了必然!英年早逝的诗人,可能就是最好的结局!
切莫任性有自己,毕竟融入一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