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一篇《我是范雨素》的文章红遍各大公众号以及朋友圈,我也认真拜读了一下。
据说作者火了之后,各大媒体出版商都在找她,无奈之下只好躲在皮村,甚至跟雇主请假了。可见,她并没有因为一篇火了就忘乎所以。她说,并没有觉得写作能够改变什么。
有人说她的文字真挚感人,有人说她写得杂乱无章,有人说这根本不值得大肆渲染,有人说也许是因为她是社会底层人物所以才备受关注。不管怎样,她的文章毫无征兆地火了。
的确,通篇下来没有一个主题思想,更不知道她究竟想要表达什么。写的全是她的人生经历,一个个的事例一个个的人物看上去毫无关联。
她,一个44岁的育儿保姆,湖北襄阳人,初中文化,北漂一族。原本有一份民办教师的工作,却因枯燥乏味而辞职北上,这在当时也是轰动整个家族的事情,她却不在乎。在北京蹉跎了两年以后,想着到了适婚年龄索性找个人嫁了,结果遇人不淑。在终于忍无可忍的家暴中,毅然选择离婚,最后她独自抚养两个小孩。
她的字里行间里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也没有自暴自弃得过且过,而是用平静的叙述方式写出来。
有人说她是社会底层人物,有人反驳地说道:“在北京做育儿保姆工资不低,甚至比我们这些普通白领工资高啊,怎么能算社会底层人物呢?”我在想:人一定要分三六九等吗?社会底层人物的标准是什么?我觉得范雨素是个善良并且拥有高贵灵魂的人,她不会因为自己火了而浮躁起来,忘记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她只想写她想写的东西,至于世人认不认可顺其自然。
文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她的母亲,一个善良朴实又宽容的老人。范雨素离婚以后带着两个孩子回娘家,所有的亲人都把她当霉人一样看,避而远之。母亲有心收留却被大哥阻拦,以“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为由打发她。在农村人眼里,离婚是件难以启齿的大事,容易给家族蒙灰。大姐从小就得了不可治愈的病,母亲也是倾尽所有到处求医,可是最终也没能和死神擦肩而过。
范雨素从小就爱看书,就连她的名字都是自己取的。母亲原本给她取名叫范菊人,只因出生的时候正赶上菊花盛开。后因看了琼瑶的《烟雨蒙蒙》而萌生改名字的想法,不得不说是个有主见的人。
每当夜深哄别人家的小孩睡觉时,不免想到蜗居在皮村的两个女儿,没有母亲的陪伴和照顾是多么孤独的夜。她的大女儿现在二十岁了,讲到她没有能力让女儿读大学满心愧疚,幸好大女儿争取从生产流水线的工人到能在写字楼里工作,最令人感动的是,善良也传承下来。大女儿的公司每天都会发一瓶汇源果汁,而她不爱喝饮料,每天下班都留给环保老人。文末的这个故事让我感动不已,如果不是母亲的言传身教,才二十岁的姑娘怎会如此做。
她说,我只想好好写,其他的什么都没想。在一些恶意揣测他人的眼里,永远都只看到别人的不足。毕竟他们的世界只有那么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