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读了一本书叫《死过一次才学会爱》,感触还蛮深的。
人活在人世间,什么是对的,什么又是错的,因为信仰的不同答案也不一样。
有些人甚至没有信仰,只是追求内心的平静,倒也是非常的宁静而幸福。
作者也是在濒临死亡的那一刻,才明白过去自己一直活在所谓的标准里,以为拥有金钱,权力,独立,不断学习,不断鞭策自己好像就是所谓的人生标准。
也常常苛刻自己达不到所谓的完美,也常常因为自己的异类而苦恼。为什么达不到统一标准呢?为什么要习惯性的迎合他人?为什么要让自己不快乐?
从出生第一声的啼哭,我们享受爱的同时,背负了太多,好像人生疾苦才符合生活规律。
最近跟老妹聊了一些往事,说因为大伯母家买的衣服不喜欢,没有表现欢喜,第二年就没买了。几个孩子中,就她没买。
这无疑对孩子来说是一种伤害,再加上从小奶奶对大伯母家偏爱一些,好像有种不知恩图报的感觉。
虽然道理是懂的,只是被逼着去感谢一个人,那滋味确实不好受。孩子表达真性情了,被说成不懂事。大人们心胸不宽广,感觉好心没好报。
如果可以从内心深处体会对方的好,孩子的无心之失也可以原谅,这本来是件美好的事。或许从潜意识里对期待美好太多,也导致了不少的失望。
不过也实在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像大海一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今天跟老公一个同学聊天,说到孩子的教育问题。说最好有条件陪在孩子身边,现在孩子都需要陪伴,心理书上也说三岁之前的陪伴是比较高质量的。
反观自己,也是被各种观念影响苦恼。一边想着好好待在孩子身边,一边又想着跟老公一起发展事业。
一边又说着两地分居不好,说怕影响夫妻感情。在一起又为未来着急,回到老家又不知道什么事业好做。
难呀,一下子就陷入两难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这也是全职妈妈的顾虑。
老公同学也说后悔孩子一年级才回来,当初为了生活不得不在外打拼,现在孩子跟奶奶亲一些,如今二胎说愿意好好在身边带着。
实际上这两年老公同学条件相对好点,也有条件在孩子身边,一家人为此也努力着。
若还是以前的条件,我想必要的权衡一下是少不了的,达到动态平衡就好,没有必要拿所谓的标准苛刻自己。
对我而言,读了将近20年的书,然后结婚生子,这一路走的有点快,照顾孩子抚养孩子或者完全为了孩子,我想我也没那么伟大。
这个社会好像夸大了母爱的伟大,好像每个母亲应该为孩子付出所有才是正常的,过度的追求美好本身也是一种病态。
承认自己的不完美,不要对自己过多的苛责和要求。在能力范围内,做到爱自己,爱家人,爱孩子就好。

今天你包容自己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