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成长词典已上线1412/10000词条
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2551天
01
知乎上看到一个热帖:“男朋友家里只有20万存款,我该和他结婚吗?”
提问者是一位25岁的姑娘,虽然出身农村,但据她描述,自己很漂亮,属于人见人夸被人搭讪的那种,家里条件一般,但学历是本科。
谈了三年的男朋友,家也是农村的,专业是临床医学,刚刚毕业,工资一般。
谈恋爱时,姑娘并不知道男友家的经济条件,直到谈婚论嫁时和准婆家见了面才知道,男友家无车无房,存款只有区区20来万。
姑娘觉得这点存款太少了,她的一位表姐虽然只有高职学历,但嫁人时男方在上海全款买了房,彩礼又给了22万。
“我也不是那种很物质的女孩,我觉得最基本他家买个房付首付,我可以陪他一起还房贷,再办下婚礼和来彩礼就行了,可是没想到只有20万存款,连房子首付都不够付,更何况还要办婚礼,连这最基本的保障都没有,我真的挺难受的。”
这是姑娘的原话。
男友的爸爸表示,借钱也会让两人把婚结了,但姑娘觉得这不太靠谱,毕竟差得不是一点点,于是有些退缩了。
姑娘纠结的点在于,不满意男友的家境,又放不下快三年的感情;自己年纪不小,身边又没有可以发展的对象,所以不知道到底该不该结婚。
评论区得出的结论很一致:别结婚了!
理由是:当你犹豫要不要和一个人结婚时,那就不要结了。
很多人甚至不客气地讽刺道:分手吧,别祸害你的男友了!
其实,姑娘的迷茫与困惑,无非就是爱情和面包都想要,而现实情况却只能选择其一,她觉得不甘心,才会如此拧巴。
网友觉得,姑娘的婚姻观是“女生在物质上应该嫁得好”,这里的“好”就是指男方提供的物质应该高于自身条件。
之所以评论区的戾气会比较重,大概是因为姑娘不愿正视自己重物质的行为,让网友觉得反感。
但我觉得,物质不物质,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标准。且婚姻观没有对错,个人选择而已。
选择感情基础牢靠的,也并不比选择物质更有保障的高贵。
就像《以家人之名》里,被李爸拒绝的张老师diss李爸“只看外表”时,贺梅怼的:
“你图他人好,他图我漂亮,大家都是图点什么,谁也不比谁高贵。”
02
这个世界上,本就没有无条件的爱。
两个人在一起,总要互相图点什么。
看过一个故事,男主人公家境普通,但靠自己的奋斗,三十岁就拥有自己的公司,在业内小有名气。唯一的不足就是体格瘦弱,身材较为矮小。
而男主的女友却肤白貌美大长腿,刚刚大学毕业,做着一份不知名培训机构舞蹈老师的工作。
俩人走在一起,女友比他高了半个头,可他毫不在意,和女友的感情一直很稳定。
男主的朋友问:“你就不怕她图你什么呀?”
男主这样回答:
我就是希望她图我点什么,因为我爱她。如果她图我钱,追她的人那么多,她完全可以选别人,可她却选了我,这也算是某种肯定,一个男人拼命赚钱无非是为了给心爱的人提供更好的生活。
如果她图我对她的好,我就加倍对她好。我只能说一个女人完全不图你点什么,作为男人实在是太失败。
在一段关系里,图点什么,就是看重什么。
如果两人相互什么都不图,说明两人在一起对彼此没有任何帮助,那结婚和不结婚,对两人而言也就没有了意义。
“我只是想找个男友回去交差,我只是想找个人生儿育女,只要这个人在恰当的时间出现,至于是谁并没那么重要。”
这样的一段关系,得多可怕啊?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
“我不过是想找个人全心全意地爱我,无论我怎样都依然无条件爱我,怎么就那么难呢?”
“人和人之间就只有条件交换吗?为什么要这么现实?”
“难道就不能有两个人的爱情可以彼此不是因为交换,而是因为真心而在一起吗?”
很多人喜欢用“无条件”来标榜爱的伟大,但经历得越多,就越会发现一个事实:所有的关系,本质上都是一种交换。
就连父母对孩子的爱,也不是绝对的无条件。
父母爱你的前提条件是血缘,朋友爱你的前提条件是共同语言和相互提供情绪价值,恋人爱你的前提条件更复杂,可能是长相、金钱、性格……
总之,一切爱皆有条件。
03
心理咨询师丛非从在《我真的很棒》一书中提到关系交换的三个层次:
①物质/现实层次的交换
我们在现实层次上想得到某个人的某样东西,就会自然地靠近对方。
比如,你想获得某个职位、金钱、资源等,就会主动或被动地跟能给你这些资源的人搞好关系。
这是意识层次的,当这些交换不能满足你的时候,你就会失望或者自动化疏远。
②情感/心理层次的交换
当我们在心理上有缺失时,会需要有人能补给自己。
比如,你孤单,需要朋友倾听和理解,你害怕,要人陪伴和连接……
而当这个人出现时,你也会自动靠近他。
一旦你有天看了心理咨询师,或者开悟了,或者找到了另外一个人更能够满足自己,你就不再需要当初这个人了。
③精神/灵性层次的交换
这一层次的交换,俗称“聊得来”。
跟这个人在一起的时候,你会感觉很有共鸣。
你们有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语言,于是你愿意靠近他。
但这也是会变的,当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们的兴趣有转移,你们的价值观有变化,然后你发现你们可以聊得来的越来越少,于是也自动化疏远了。
所以说,“有所图”才有拉扯,才能有进一步的关系。
一旦关系建立,就意味着交换的开始。没有可交换的时候,关系也就结束了。
《奇葩说》有一期的辩题是:结婚前,想在他的房本上加我的名字,我有错吗?
薛兆丰的观点是:没错。
因为结婚就是办企业,就是签合同。
男女双方拿出来的资源不对等,一般女性早一点付出,拿出的是生育、抚养家庭、照顾家庭等资源,而男性的资源,往往要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才会起到作用。
如果女方是播种者,男方只想做个收割者。那么,男方就会敲先行付出的女人的竹杠。
所以当双方进入这个关系时,女方有理由要求男方给一点抵押,为未来万一婚姻出现了问题做一点垫底,做一点保护 。
蔡康永的观点是:有错。
因为房子不是人生的全部。
把房子想象成我们人生想象的重要依据,你从此对婚姻的想象,都依据社会约定俗成的态度来进行。
这就等于你把自己人生的幸福,交在了别人手里边,这非常危险。
在薛兆丰那里,爱情被100%的经济化。
在蔡康永那里,则渴望100%的纯净爱情。
可这世间的多数人,是介于此二者之间的。
大多数的爱情,都掺杂了或多或少的经济因素。
04
有一个叫陌上花开的相亲平台,针对平台上嘉宾和应征者的基本信息和相亲交互行为,进行了观察和分析,调查选取的嘉宾约4000名,应征者超40000名。
调查结束后,他们在知乎上发布了一组数据。
其中有一个数据,显示的是男性应征者的收入和被通过率的关系。
图中很直观地反映了一个现象:男性应征者年收入越高,被通过率越高,曲线之干脆,令人惊叹。
可见,女方恋爱考虑男方经济实力这件事,是婚恋市场上的普遍现象。
只是很多女性介于周围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害怕被贴上“拜金”的标签而不愿承认。
知乎上那位了解男友家存款后纠结是否结婚的姑娘,也是因为不能坦然接受这个事实,又不清楚自己究竟图的是什么,才会如此纠结和拧巴。
如果她能摆正心态,正视内心的需求,弄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就不至于如此患得患失,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台湾女星吴佩慈,曾在很多采访中都透露过,自己最大的梦想就是找个经济上可以照顾她,让她再也不用辛苦工作的人。
后来,她跟富商纪晓波在一起,过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生活。
虽然生了三胎仍然没名没分,被网友diss,但她依然不离不弃,继续怀上了第四胎。
或许在她看来,自己已经拥有了40个亿的保障,为什么还要追求那一纸婚书呢?
她的选择虽然不符合主流价值观,但是归根结底没有伤害到他人,也无可厚非。
更关键的是,她一直清楚自己的需求,并能大胆去争取,所以活得轻松自在不纠结。
每一段关系的开始,都是“有所图”的,只有满足了自己当初的所图,两个人才会有继续深交的可能。
你什么都不图,也就什么都不必付出。
所以,还是相互图点什么吧。
只要对自己坦诚,也明确自己对另一半的需求,就更容易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