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瘾”这个话题,已经讨论过很多次。最近看了三联生活周刊关于上瘾的内容,感觉有必要再继续思考。甚至我已经开始做一个专门思考的PPT出来,名字就叫“被设计出来的瘾”。
思考这事,源于最近看手机数据,还是发现每天有三四个小时再用手机,即便是自己已经关闭和删除推荐类信息应用。
但真正回顾一下,却又发现这些时间并不知道如何用掉的,这让我很焦虑,我把其定义为“被算法使用了”。虽然自己手机上头条,抖音,新闻等应用没有,但是各个群有,朋友圈有,因此那些社交圈里,群里的人可以在群里,朋友圈里分享自己认同的信息,于是自己还是本能的就点开了,还是本能的就看了,时间也就这样“被使用了”。
用范伟小品里的话说就是“防不胜防啊”。
我们可以卸载应用,但却很难卸载朋友的连接关系。于是,那些上瘾的应用就借用社交朋友的力量来间接的影响我们。
我的天呐,自己微信上的人居然成了算法的代理商。
一旦联网,防不胜防。
自认为自己是个自律的人,而这大量的时间还是被“算法”控制了,发现这居然跟自己的自制力无关,更是来自屏幕背后那些科技公司的刻意设计。他们是在用算法故意的破坏我们的自律。

我们经常说价值观这事,在我的视角中,正确的价值观应该是双赢的,那就是:
我因为帮助了你而获得了回报。
显然,如今很多互联网公司是建立在我们因为驾驭了你,控制了你而获得了回报。他们以控制你为前提来进行商业模式的落地。构建对我们产生好奇心的内容,让我们观看,从而获得大量的点击广告,并变成这些客户背后企业付费的理由。
然而,他们对这些“内容”本身却不去考虑其真实性,对用户生存的价值性,是否可以帮助观者更好的成长,更好的建立自己生存的知识结构。反而是变相的刺激,产生瞬间的快感为前提,让观者愈发上瘾。
更为可怕的是,这其实对观者存在很大的后遗症:因为高频的刺激,瞬间的快感,使得我们对任何收益时效性弱的事物变得没有耐心,直接一点就是不想通过付出获得收益。这种变化造成的后果就是情绪化,焦虑化越来越重,上进心,自信心越来越弱。
互联网的本质是更快速的连接,但无论如何这也不过是一个手段,一切还应该围绕着生存质量的前提展开,而如今,大量的互联网用户生存质量在变得每况愈下,衣食住行都在被这些算法控制着,即便是睡觉,还需要打卡,越打越卡。
钱是好东西,但我不认为只要是赚钱的人都是好人。从整个物种的进化看,也许这已经是一个分化的时代,我眼中的“好人”也许已经不包含他们。或者他们眼中的“人”也已经不包含我们。100万年后,人类在可记载的历史中也许会读到100万年前,神人开始通过算法控制智人,并开启了新的时代。
如果不想改写历史,或被算法改写,那就要时刻提醒自己,从“算法”中醒来,不要轻易被驾驭,关闭信息干扰通道,让自己在真实的世界里专注投入做双赢的事情。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上瘾这件事,放在今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