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尽管我五音不全,但我很喜欢听歌,尤其喜欢搞循环播放这种飞机。有一段时间学人家90后,听许嵩的歌,下载了20几首,然后就开始了列表循环模式。听得遍数多了,往往一首歌结束后,后面的旋律已经提前在我的脑海里飘荡出来了。时间长了,就有些腻烦了。于是我把列表循环模式给改成随机播放模式。这下有趣了,尽管所有的歌都是听过数遍的,可是仅仅是歌曲衔接的顺序换了下,新鲜感马上就出来了。
去年有一段时间,我坚持早起,去附近的一个学校里跑步,每次都沿着一条固定的线路跑圈,沿途的景致开始异常熟悉起来,哪里会出现一棵松树,哪个角落是一片规模不大的“花海”,我都如数家珍。有一次,我在跑的过程中突发奇想,转身换了一个方向,逆着跑。好玩的事情发生了,我熟悉到不行的景致开始新鲜起来,我看惯了的那些树木跟花草,甚至是建筑物,从相反的方向去看,它们全部都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风采。
2.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们在学生时代写作业,尤其是一本很厚的习题册,如果从第1页开始一页页往下做,有的时候会有一种厌倦感,似乎总也做不到头。我尝试过很多种办法,比如说从前后两端左右开弓,一齐向中间写,最后会不知不觉就相遇了。或者我会胡乱跳着写,翻开一页就做起来,做到爽之后再乱翻另一页接着来。最后再从头开始做,这样在向后推进的过程中,我经常会遇到之前胡乱写而完成的片断,这会让我有捡到便宜的感觉,这样的方式会在心理层面上骗过自己,好像作业本变薄了。
有时候我们读书也会遇到这样的状态,有些管理类、工具类等致用类书籍的内容非常丰富,信息量很大,而且不像小说那样连贯,这个时候从头读到尾的效果可能并不好。去年10月份,我读了一遍《精进》,给我的感觉就是,刚翻开书时,“啊哈,这书说得太对了,句句在理啊”,然而把一共七章读完,合上书,“咦,这哥们都说了些什么?”。
即使如此,我仍然不认为这是构成此书前一段时间里被“黑”的原因,读书get不到东西其实更多的原因在读者自身。《精进》书里的信息量本就极多,再加之这书更多的是偏理论的东西,诸如我等小白读起来本就不可能产生像公众号文章那样的阅读快感的。上一个星期,我换了一种方法把这本书又读了一遍,我完全打乱章节顺序,6、3,1、4、2、5、7,这次收获竟远超去年阅读时期。一方面说明我这一段时间以来或许理解力、认知力水平都得到了一些提升,能够更好的把握作者的观点。另一方面也说明,对于这种章节独立性较强的书籍采用打乱顺序,不企图从头吃到尾,而采用逐块去攻克的方式或许更有效。
3.
就像上面提到的几个小例子说得那样,很多时候,我们做事情如果感觉到不顺畅了,换个方向,换个顺序,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应该是有心理层次的理论依据的,但我不懂心理学,只能就自己浅显的理解来阐述下。我们按照同样一个模式(套路、顺序)做事情做久了,会产生各种疲劳,视觉疲劳,思考疲劳,这种疲劳会降低我们的效率,阻碍我们的进一步行动。而换一种模式,调一种顺序,是会产生新鲜感的,这种新鲜感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种新的刺激,毕竟大多数人还是喜新厌旧的。
——THE END——
如果我们做一件事情,尤其是这件事情是需要投入较长时间才能完成,或者说这件事情的执行过程已经是一个很成熟固化的模式,不妨换个顺序再去做一下,看看会不会得到一些好玩的结果。
说得直白点,这其实就是设法去解锁更多的“姿势”,比起一成不变,更多的“姿势”总是会产生更多的乐趣的,对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