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相互之间的问候,往往代表着当前最主要的问题。过去人们见面,常问的是“你吃了没有?”那个时候的人们,以吃饱肚子为第一要务。现在的人们见面,常问的是“你又在哪里发财呀?”现在的人们很重视财富的攫取和积累。
佛与佛见面,也会相互问候。他们之间的相互问候是什么呢?
继续边读边聊《法华经-见宝塔品第十一》。
【是时,诸佛各在宝树下坐师子座,皆遣侍者问讯释迦牟尼佛。各赍宝华满掬而告之言:善男子,汝往诣耆阇崛山释迦牟尼佛所,如我辞曰:“少病、少恼,气力安乐,及菩萨、声闻众悉安隐否?”以此宝华散佛供养,而作是言:“彼某甲佛,与欲开此宝塔”。诸佛遣使,亦复如是。】
这时候,诸佛坐在宝树下的师子座上,都派遣侍者去问讯释迦牟尼佛。侍者们各个双手捧着宝华,诸佛告诉他们说:“善男子,你们去往耆阇崛山的释迦摩尼佛所在之处,如我所说的这样问候他:‘世尊少病少恼,气力安乐吗?以及诸菩萨众,声闻众都安隐吗?’然后,散宝华供养给佛陀,并且跟佛陀说:‘那某甲佛,想要与你一起同开这个宝塔。“一切佛都是这样派遣使者,传达了相同的问候。
在我们的想象中,佛是没有身无病痛、心无烦恼、身心永恒安乐的,这里为什么这样问呢?
诸佛于三轮体空中,已经超越了病痛烦恼,处在永恒的安乐中,但是,诸佛过去心识而变现的种种众生,依然处在病痛、恼热之中,在轮回中没有安乐。这里可以这样理解。
比如,父母欲行,感召共业心识入胎。婴儿出生后,离开母体,仿佛分身。但身病、心恼,父母皆无法代替,只能尽可能的帮助他开解。孩子若能自己因此解开身心之结,就类似于众生中的菩萨众和声闻众,于次第解脱中获得了相应的安隐。
又比如,佛曾说法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这些法子,实际上是通过听经闻法转化了心念的众生,他们能传承佛法。这也相当于佛的心念分身。只要有一个法子没有究竟解脱时,都相当于佛的病恼、以及气力未究竟安乐。
所谓生佛不二,诸佛向释迦牟尼佛的问候,实际上向其心识众生问候,表达对其心识众生的关怀和安慰。就类似世间父母们在一起时,常常问:”你孩子还好吧,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否?“
从这个问候我们可以看出,诸佛彼此之间共同关心的问题是度众生的问题。
【尔时,释迦牟尼佛见所分身佛悉已来集,各各坐于师子之座,皆闻诸佛与欲同开宝塔。即从座起,住虚空中。一切四众起立合掌,一心观佛。于是,释迦牟尼佛以右指开七宝塔户,出大音声,如却关钥,开大城门。】
这时候,释迦摩尼佛见到所有的分身佛都已经来集了,各个坐在了师子座上。又听闻了这些分身佛表达了他们愿意同开宝塔的愿望。当即从座而起,住在虚空中,一切四众随之也都起立合掌,一心观佛。于是,释迦牟尼佛以右指打开七宝塔门,发出大音声,如同退却了关门的钥匙一样,城门大开了。
”释迦牟尼佛见所分身佛悉以来集“,这里的分身佛包括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所有分身。相比之下,凡夫不认得分身。一个心识,幻化成了自己的孩子,不知道这个孩子就是自己的心识分身,更何况是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分身呢?
当所有分身来集之后,释迦牟尼佛”即从座起,住虚空中“。这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全然心识集中后的神通示现。这个法说明,只有站在一切心识的顶端,才能见到一切心识的空相。相比之下,众生随妄境而产生心识,染相的心识即下堕而成为无明。
右手表示权巧方便智慧,左手表示真实智慧,释迦牟尼佛以右指开启七宝塔门,表示明心见性需要一定的方便机缘。在修行人的开悟故事中,我们见到有的人是见到渠水的倒影而开悟,有的人是听到摔破瓦罐的声音而开悟,等等。这些都可以说是”以右指开七宝塔户“。
这时候,”出大音声,如却关钥,开大城门。“这里可观想为开悟者的情形。本来他们的心是锁着的,常常百思不得其门而入。现在忽然出现了一个机缘,它就好比是一把心钥匙一样,随着开锁声,忽然打开了心门。
【即时,一切众会皆见多宝如来,于宝塔中坐师子座,全身不散,如入禅定。又闻其言: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佛,快说是法华经!我为听是经故,而来至此。】
这时候,法会中的一切大众都见到了多宝如来在宝塔中坐在师子座上,他全身不散,如同入于禅定一样。又听到他说:”善哉善哉,释迦摩尼佛,快快说这个法华经!我为了听这个经的缘故,特意而来到这里。”
这段话是讲明心见性。当城门大开后,众生见到了多宝如来,这就是明心见性。为什么呢?
第一,自性本来就是多宝。一切法都是自性的流露。
第二,当见到了自性多宝法身,就发现一切法皆在自性中,自然全身不散,好比禅定。
要理解这个法,我们可以观想一下虚空,我们地球的一切皆在虚空中,虚空全身能如何散乱呢?虚空对于世间一切有为法之扰扰而言,是不是就如入禅定呢?
第三,多宝如来见到释迦牟尼佛,就好比是法身觉性(觉根)见到报身(尘相),而产生化身(识性),即赞叹释迦牟尼佛,并希望快快说《法华经》。
这一段,我们还可以这样观想理解。
行者见到多宝如来,即是明心见性后,明心见性后的眼光(觉根)有了质的飞跃,对《法华经》(尘相)的认识更加深刻明达,自然欢喜无量,涌出快说《法华经》的愿望(识性)。
为了深入《法华经》,尽快成就佛道,此时的行者,就如同多宝如来一样,哪里有人讲说《法华经》,哪里就有他们的七宝塔身影。
【尔时,四众等见过去无量千万亿劫灭度佛说如是言,叹未曾有,以天宝华聚、散多宝佛及释迦牟尼佛上。】
这时候,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四众弟子见到过去无量千万亿劫灭度的多宝如来说这样的言语,都赞叹从来没有见到这样神奇的事情。他们自然的聚集起宝华,供养散布在多宝如来以及释迦牟尼佛的身上。
宝华表示因。这段是讲,见到这个法身(觉根)、报身(尘相)、化身(识性)的三身一体情形,众生自然种下了觉悟成佛的因。
这三身一体,其实就是一心三藏。法身表空如来藏,报身表不空如来藏,化身表空不空如来藏。此三藏不可分割,共为一心,即真心本性。
【尔时多宝佛于宝塔中,分半座与释迦牟尼佛,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可就此座。“即时释迦牟尼佛入其塔中,坐其半座,结跏趺坐。】
这时候,多宝佛在七宝塔中,分半座给释迦牟尼佛,并且说:”释迦牟尼佛,可以坐在这个座位上。“于是,释迦牟尼佛就进入了七宝塔中,结跏趺坐,坐了半座。
这是讲性相如一、空有不二的法义。
多宝佛表法身,自性本觉本明,为空。释迦牟尼佛表报身,自性幻化尘相,为有。明白了一切尘相都是自性幻化的,就能入七宝塔中,于”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中,各分半座。于不住一切相中,身心如同跏趺坐一般,安然不动。
【尔时,大众见二如来,在七宝塔中师子座上结跏趺坐,各作是念:佛座高远,惟愿如来以神通力,令我等辈俱处虚空。】
这时候,大众见到二位如来在七宝塔中的师子座上结跏趺坐,各自心中作出念头:”佛座太高远了,希望如来以神通力,令我们也都能处在虚空中,看清楚佛座。“
对于还不懂得般若空性的大众而言,要看清楚空有不二的佛座,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他们希望能得到佛陀神通力的加持。
【即时,释迦牟尼佛以神通力接诸大众皆在虚空。以大音声普告四众:谁能于此娑婆国土广说妙法华经,今正是时。如来不久当入涅槃,佛欲以此妙法华经付嘱有在。】
这时,释迦摩尼佛以神通力接引大众住在虚空,并且以大音声遍告四众弟子说:”谁能够在这个娑婆世界广泛演说《妙法莲华经》,如今正是时候。如来不久之后就会入于涅槃,佛陀想要以这个《妙法莲华经》托付给所有在场的大众。”
这里的“有在”,不仅仅是当时的所有在场大众,亦包括所有学《法华经》的人。学《法华经》者,就好比是从《法华经》中化生的法子,广说《法华经》者,就是自度度人、自觉觉他的大乘菩萨。
《边读边聊法华经》(6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