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师言师语
【菊言菊语】读名师学做师(四)

【菊言菊语】读名师学做师(四)

作者: 山中雏菊 | 来源:发表于2020-01-20 17:27 被阅读0次

      薛发根老师被于永正老师称之为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育家,同时他又说薛发根老师是“草根”老师,这个草根是鲜活的、生动的,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是具有说服力的,薛发根老师的几点做法和想法给我们启示:

      他主张语文教学要走向社会、走向实践、走向智慧,他说:“问题和缺憾给我的,远比成功和顺利给我多。好了疮疤不能忘了疼。成功的经验固然要总结,但问题更需要去反思、去解决,这样才能前进。”他坦诚的像一池清水。诚,是他做人的“根”。他坦坦荡荡具有君子之风,他勇于剖析自己,善于从失误中寻求智慧。对于薛发根老师的写随笔,他是这样说的:“我写随笔都是自己粗浅的思考。我写东西是一种习惯――一种思考的习惯。写,是为了使思考深入一些,也是为了记住一些经验和教训,尤其是教训。不写,这些失误可能就马虎过去了。思考了,就可能就变成智慧。”薛发根老师的文章是“做”出来的,是他的“教学实践的自然生长”。

    “琴之韵――陈琴小记”讲的是素读的倡导者陈琴老师。最初接触陈琴老师是在2018年的时候去郑州听课,听陈琴老师用素读的方法,给学生读诗经里面的一篇文章。她的方式当时震撼到了我。回来后我也去尝试着运用进行这样的素读,读一些诗词。读了于永正老师的琴之韵――陈琴小记。我才知道陈情琴老师真的是一个特别了不起的老师,她用他她的勇气、远见、智慧、学识和责任感、使命感“改”出了精彩,培养出了一批精彩的中国孩子!她倡导的素读源于他听到一个日本朋友用素读的方式背《离骚》。后来她决定向古人学习,向外婆学习,让学生“素读”――把经典的诗文背下来,形成“肌肉的记忆”,让我们的学生成为“文化人”。于是她自编一套国学经典教材,引导学生读、背。我特别问了度娘发现陈琴老师她六年背诵十万字,读破了百部书,书写千万言。她的素读就是先是粗知大意再进行背诵。其实方法特别的简单,也就是大经典,同并进;放声读,能成诵;重记忆,轻讲解;诵新篇,常温故。陈琴老师的教法很独特,叫“吟诵”,或者叫“吟唱”。她教学生背诗文的调子很好听,是正儿八经的“老古董”。“老古董”在她的课堂上焕发了青春,她的吟诵,其实就是一种信天游式的自由歌唱,就像京剧唱腔里的“散板”。于永正老师说:教语文真的很简单,就是像陈老师这样,引导学生多读多背多写。条分缕析式的语文教学真的没有必要,真的没有用,真的对学生是一种折磨。过度“装修”的语文公开课,给语文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真的太大了。她建议我们好好研究南方的陈琴,北方的韩兴娥,以及当今语文教坛上的朱文君、戴建荣、李虹霞、薛瑞萍、张芬英等人的语文教学主张和实践。还有教育家孙双金的《十二岁以前的语文》。因为他们代表了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大方向。

    读着名师的故事,不断汲取精华,但愿这些能为我所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菊言菊语】读名师学做师(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aijz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