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时间里,本人多次考虑等自己有了孩子,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我会选择哪一个?老实说,至少现在自己的想法中是不会让孩子上课外辅导班,兴趣班倒是不错。但要二者必选其一的话,我可能会为孩子选择线下教育。就在前不久,参与了某在线教育的培训,更是坚定了自己的这一想法。
在我看来,教育当是十分高尚又十分严谨的事,师范专业毕业却学术不精的我,看着同学们一个个走向教师岗位时,还是有些触动,但也不愿成为一个名不副实的老师。工作近一年了,看到有同学在某在线教育公司工作,通过她了解到公司福利待遇很好,且不是作为主讲老师,抱着了解的态度投了该公司简历,顺利通过初试,接着参加了该公司的线上培训。其实每位老师讲的很好,但说实话第一天培训公司现状、企业文化、薪资福利,我是真的喜欢。第二天开始讲解工作内容,开始我是比较期待的,但培训的过程中,我总觉得感觉怪怪的,当时也没想好怎么形容。这个培训,每天都会刷人,幸运的是,我走到了最后的终审(其实这也不难)。但在终审过程中的一个问题,真的让我现在想起来还耿耿于怀。
面试老师问我,如果一个家长对公司课程表示满意,但现在手上没钱,想下个月再购买,我会怎么做?
我告诉评审老师,我会跟她讲出该课程的优势,再分析现在与一个月后购买其中之弊,如果该家长依旧坚持因为没钱,想下个月报,我会说ok。
作为成年人,家长是有能力做出判断,并根据判断做出选择的。在我看来,消费得在自己的承受范围内,如果该家长真的想购买课程,她会有办法的。
老师又问,如果要跟自己的绩效挂钩,你还是这样的想法吗?
我想都没想,直接回答了是的。
事后,我咨询了在该公司工作的同学,想从他那里了解一下,老师想要得到的答案。结果同学告诉我,老师想要得到的可能是我会尽一切办法留住那个家长,即使建议他去借钱。我想我的内心是真的接受不了这样的想法,也许是因为我现在工作的地方不是真正的社会?
现在想想我好像确实不太适合那个岗位,因为我很难说服自己去做自身不认同的事。我也实在做不到违背自己的价值观,来实现自己的利益转换。虽然我知道,我现在的想法可能比较理想化,但事实上,如果是我想要某样东西,我会分析值不值得,如果价值与价格成正比,对我很有帮助我会用花呗或其他方式,在该时间内购买,如果我本身犹豫,但又有人一直对我推荐,扰乱我的想法,我会很反感,更有甚者会被拉入我的黑名单。所以,那便是我给到的自己认可的答案。
说了这么多,那么这跟我想说的有什么关系呢?先从前面的一个问题说起,从培训到结束再到跟一起培训的小伙伴聊天时,我终于想出来了那种怪怪的感觉是什么。
——那像是传销呀!不停地让别人购买你的产品,像洗脑一样吹捧自己的产品,我可能真的难以接受。(这也是自己对销售有一定抵触的原因,个人想法,观点不合,请轻点喷。)
再回到文章之前,我依旧认为教育应该是高尚的、是伟大的。互联网+教育的兴起,少不了大环境的影响。明明孩子是该被保护,被允许在孩童时期,做孩子该做的事,但可悲的是,在现在这个商业社会中,就连孩子的教育,也成了消费对象。我不可否认,很多K12教育机构在创办之初是有着高尚的理念。但在发展过程中,有些为了市场,过于急功近利了。
在我看来,互联网+教育这个新兴行业,有很多优势,其实我们不难想象但凡与互联网挂钩的,都少不了便利这一绝大优势。但凡事不只一面,有利便有弊。
1.孩子们在家就能通过手机、电脑、平板学到名师们精心准备的知识,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可能还解放了父母,不用来回接送。但事实上好像又不太是这么回事,孩子自控能力差,老师在屏幕那端,孩子在这端,上课期间难免控制不住自己。所以,事实上大多数家长都会在网课期间陪在孩子身边。
2.线上授课,一般是一名老师面对上千的学生,一个辅导老师带好几个由30—40人组成的小班,我们就理想化每个老师都很尽职尽责,想要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但事实上是,老师精力也有限呀,真的很难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线下教育师生在同一个空间,学生在做什么老师可以观察到,且一个老师面对一个班的学生,多的三十个人,少的十几个人都是有的。这样老师授课面小,针对性相对较强,能够照顾到更多的孩子。
3.我们都需要跟他人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对快速成长阶段的孩子来说,与人面对面显得很重要,交友、沟通、增长见闻,这是与小伙伴在一起时,才能更快成长的见证。在上下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身边的事物变化,感受春天、沐浴夏日、享受秋风,拥抱冬雪。网课,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视力,也有可能会一不小心就让孩子们错过了自然的精彩。
在我看来,线上教育确实是个大趋势,其中有很多优势,学费相对较低,时间相对自由(一些会有回放),不用跑去辅导班等。但就以续保率为某岗位的唯一考核标准,这一标准我是真的对此极不认可,甚至有些反感。每一位在此类公司的员工都被称之以老师,但哪怕有一点师德意识的老师,都不会只以销售结果作为唯一目的。所以,也希望我们对老师这个称谓也多点尊重。
这只是我对K12在线教育的一点点感想,没有任何针对性。还有成人阶段的在线教育,另当别论。敲下这些字的原因很简单,我只是想用自己的字表达自己的观点。
美国作家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里提到,大众传媒的出现,模糊了青年与童年的界限,加速了童年的消逝,我担心在课外辅导教育遍地开花的当下,孩子的童年更在加速消逝。我真切的希望,我们的教育事业中多些热爱,少些利益,能有更多的真正为了孩子的老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