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甥女(小学五年级)放学回来,放下书包。我走过去,提起书包:“哇,这么重?”她很不屑:“哼,这算什么,我课桌里还有好多书。”
我知道,她说的是实话。比起当年的我,她现在可以衣食无忧地上学,不用小小年纪就独自在离家几十里的简陋的学校宿舍睡觉,不用连续一周吃从家里带的腌菜,周末不用放牛不用做饭不用下地干活……
可是,她比当年的我快乐吗?她有漂亮的书包,但是很重;她放学回来,就有热饭热菜等着她,但不知道她吃得香不香;她晚上可以睡在家里温暖的被窝,但不知会不会做噩梦;她周末不用做家务,但总有大量家庭作业;好不容易把作业做完,却找不到邻居家的伙伴,只好呆在家里对着电视机不停地摁遥控器——邻居家的伙伴莫非也在努力写作业然后不停地摁遥控器?
十多年弹指间就过去了。在这短短的十多年里,我知道中国变了,很多都变了。
闲着无聊,翻翻外甥女的作文本。一翻之下,我不禁大吃一惊。若不是作业本上写着名字,我恐怕要怀疑那是自己当年的得意之作。
从立意到行文,从修辞到句式,与当年我的作文如出一辙。标题中必然有修饰语,首段必然开门见山,结尾必然卒章显志而且尽可能用几个感叹句以示升华,思想内容必然积极向上。至于修辞,用来用去也就是几个拙劣的比喻、拟人、排比。其中,最为接近的要数思想内容,堪称神似。
写助人为乐:依然是扶老爷爷过马路,然后老爷爷说谢谢你小朋友,我理所当然高兴地回答不用谢这是应该的,就只差说我叫红领巾了。
写诚实:无非就是打碎碗或热水瓶(只可惜花瓶被一个叫列宁的外国小子打碎过了,不然又多个题材)后,开始怕妈妈骂不想承认,可一想到老师说过做人要诚实便不顾一切地鼓起勇气认错(我很佩服老师对小孩子的影响力),结果当然是妈妈不但没骂我,反而夸奖我是个诚实的好孩子。
写朋友:先是介绍姓名描写外貌,接着就是有一天我和朋友发生了矛盾,最后发现是自己错怪朋友了,于是向他/她认错,他/她却宽宏大量毫不介意,于是我们又成了好朋友,而且比以前更好了。
写运动会:必不可少的一个情节——我们班的×××开始落后很远,眼看就要到冲刺阶段了,于是在同学们的加油声中,×××突然想起了老师的叮嘱(我依然表示很佩服老师对小孩子的影响力),想起了班级荣誉,顿时如刘翔灵魂附体般咬紧牙关像离弦的箭一样往前冲,最终夺得了第一名,为班级争了光,同学们都对×××竖起了大拇指。
……
其中有一篇,尤其令我记忆犹新,标题是《难忘的一幕》。她说最难忘的一幕是电影《举起手来》中两个日本鬼子被两个中国小孩骗着去摘了地里的西瓜(西瓜里有炸弹),结果把日本鬼子炸死了。结尾她这样写道:看完这部电影,我不由自主的(地)赞叹:“我们中国人真聪明啊!”我永远都不会忘记这一幕!
说实话,看到这里,我有些揪心,有点无奈:十多年过去了,我们的孩子依然在接受同样的教育。当然,孩子们作文这么写并不能说明他们心中就真的有多大的仇恨,仅仅只是这么写写而已,但实在难以想象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写。因为他们认为这样能得高分?我只能如此猜想,此外我真的解释不了。
写到这儿,我很自然地想起我那无比崇拜毛主席的父亲。他是一个正直、善良、老实、淳朴的正统中国农民,他对社会上种种歪风邪气有着本能般的反感,说是嫉恶如仇并不为过。
然而,他也是一个死脑筋直肠子,总觉得只有自己的思想才是无比正确的。他对毛主席的敬仰真的犹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他曾不止一次举证说:“我只信服毛主席一个人,毛主席那个时候根本没有什么假货,全国商品一个价,绝不会像现在这样你的贵些他的便宜些,都是一样便宜。那个时候,出门根本不用上锁,东西丢了有人找起给你送回来;山里放一捆柴,就是烂在那里也没人动你的。现在呢?现在有什么好?除了自由这一条,这个我承认,其他的都不如从前。”
说起现在人的自私,他总会不无得意地念那首打油诗:“太阳从东边起西边落,中国出了个矮垛垛,改革开放各奔各。”此外,在他眼里,好看的电视只有新闻联播和抗日片,因为“有政治意义的电视才值得一看。”
我们一直在呼吁教育改革,也一直在践行着素质教育,但令人丧气的是,教育效果竟然与十多年前惊人地相似。
倘若从我父亲认为的那个伟大的时代算来,就是五十多年了。在这五十多年里,中国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近四十多年可谓翻天覆地,然而,我们的思想文化呢?
坦白说,父亲无比崇拜毛主席、无比仇日我能理解一二,并不以为耻。然而,如果我的孩子将来还是无比崇拜毛主席、无比仇日,那么我将深以为耻,并感悲哀。
声明:本文原创,请勿盗用,侵权必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