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厦门万石莲寺现在是一个尼姑庵,但看万石莲寺创建的历史,原先应该是和尚庙,中间发生了什么变化?

万石莲寺在万石植物园里,从西门入,过“万石涵翠”、百花厅一直向上,水泥路的尽头是石台阶,走不远就到,我每次到植物园漫步,都会到寺里坐一坐,即是歇脚,又感受一下安宁的气氛。
作为一个俗人,我很奇怪一座和尚庙为什么变成尼姑庵,寺里的碑文并没有丝毫记载,更引起我探究的兴趣。上百度找到几则文章,串联起来似乎能解释得了这座寺庙的变迁,其中的重点又与一名“菜姑”有关。这名菜姑俗名叫林鸳鸯,十三岁在同安佛心寺出家梵行清修女(俗称“菜姑”),弘一法师到厦门万石莲寺讲学时,鸳鸯姑在一大票僧众外面一直想挤到前面听讲,无赖细胳膊细腿,挤不进去,弘一法师看到了向她招手指到身后,鸳鸯姑领会,大师讲完后就到后院等候大师,并被大师收为徒弟,她也是大师在厦门唯一的徒弟(是不是与悟空拜师一样),鸳鸯姑后来就在万石莲寺弘一法师曾住的禅房清修。文革时寺庙被收归国有,僧尼遣散归田,文革后落实宗教政策,鸳鸯姑多方奔走,政府归还了万石莲寺,鸳鸯姑就继续在万石莲寺清修。1985年闽南佛学院重办,就把万石莲寺作为佛学院女众的宿舍和修行地,如此和尚庙化为尼姑庵,鸳鸯姑则于2013年初园寂,圆寂前正式出家,法号“开因”。变化有因,并不离奇曲折,只是为什么在寺里的碑文里一字不提,反给登徒子无尽想象,或许佛曰“是即是,非即非,无需辩。”

云南有一家网红尼姑庵——寂照庵,在大理苍山圣应峰。妙慧大师自89年起任住持,她自小爱花,大凡看到好看的花草就带回庵里伺弄,到如今,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座破败的寺庙,恁是被女尼们整成禅意与美学完美结合的寺院。寺里不烧香只敬花,如妙慧法师所说的“佛什么都有,不在乎你的一炷香,在乎你的一片心”。这样的寺院,就是给人感觉如此的清爽和安宁,无怪乎网友称“看一眼就想出家留下来”。

号称“北大、清华分校”、“科研能力最强寺庙”的北京龙泉寺则是另一番景象。学诚法师秉承佛法与科学相结合的理念重建龙泉寺,他们还用现代化的建寺理念,科学化的人才管理,吸引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985、211名校毕业生比比皆是,甚至有博导,僧人住集体宿舍,不发单资,需要什么到库房领取,有点共产主义的味道。每次有高材生决定在这里出家,其家人们通常都无法理解,甚至有的会来大吵大闹,但是来了几次之后,反而也会被龙泉寺的精神打动了,这种使僧人们自得其所的精神,我看也是清爽和宁静。
从南科大校长退休下来的朱清时则以现代物理学的视角来研究佛经,据说佛经与量子物理竟有许多相通之处,结果招来网上骂声一片。我倒觉得应是我等见识浅薄,就如“量子纠缠”,有谁解释得清楚呢?三大宗教里,基督教只有一本《圣经》,伊斯兰教只有一本《可兰经》,而佛经浩如烟海,一定有其道理,只是我等看不懂罢了。朱校长估计已经受到佛经点化,归于清爽与宁静,并不与网民纠缠。
万石莲寺当然没法和龙泉寺相提并论,也不能和寂照庵相比,但是佛性的清爽宁静还是有的。《红楼梦》有句话:男人是泥做的骨肉,女人是水做的骨肉。意思是男人污浊而女人清爽。而实际的差别在于精神上清爽还是污浊,女人也有精神污浊的,男人也有精神清爽的。现在流行说“佛性”,星云大师说学佛有六个层次:信佛、求佛、拜佛、念佛、学佛、行佛,而最要紧的是要学“自性佛”,也就是要认识到你本身就是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