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梅婆婆最近总爱跟家人唠叨以前的家常里短,说她和她妯娌(嫂子)之间的恩恩怨怨,妯娌已经去世好几年,可婆婆每天絮叨,“我之前给她做了那么多,她竟那样对我,就知道占便宜。”
每次说这些都会遭家人反对,已经过去几十年,说这些有啥用,再说人都没了,她就做错能怎样?能把她从坟头刨出来给你认错不成?一直被否定,小梅婆婆就一直絮叨,还越说越生气,搞得家人很头疼,怕她气着好歹,但不让她说还不行。
其实当一件事在心里压抑很久,需要适当表达,无所谓对错,只要说出来,就会缓解压抑和痛苦。但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在拼命压抑自己,尤其对曾经受过的创伤,包括童年阴影、原生家庭、以及工作生活中遇到一些不堪的事,很多人选择闷在心里自己消化,不愿与人揭开伤疤,却不知时间越久,对身体伤害越大。
曾经的创伤怎样处理?有些事不见得别人能理解,是压抑心头打死都不与人谈,还是坦坦荡荡说出来?在《冲突的演化:那些心理学研究无法摆脱的心理冲突》一书中,告诉我们要善于情感表露。

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的杰弗里·贝蒂,他是剑桥大学心理学博士,获得英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心理学研究成果”斯皮尔曼奖,和国际知名的莫顿最佳论文奖。书中讨论了社会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理论和研究,帮助人们认识到心理冲突的存在,挖掘冲突背后的自动化和无意识的思维过程,更为全面和深入地看待问题,从而放下矛盾和纠结自行前行。其中提到记忆冲突,讲到关于情感表露的研究。
他指出,如果不去面对创伤事件,你的身心健康就会受到影响,这背后的主要假设是人类抑制自己的想法、情绪和行为,是需要付出相当大的努力的,而身体和思想具有高度关联性,时间一长它就会对人的身体和思想产生非常大的压力,还容易引起与压力相关的疾病。彭尼贝克等人于1987年证明了被归类为抑制情绪的个体,与喜欢表达情绪的人相比,会有更高的癌症发病率,血压更容易偏高,而且普遍患有生理疾病。
这里说到自我表露旧有创伤事件,会产生积极作用。
当人们在表露情绪时,会给这件事情以及因此产生的情绪贴标签,在讲述过程中,除了对事件的前因后果描述详细,还有自我觉察和自我反思,有更多视角帮助解决问题。表达过去时,为赢得别人理解,人们会从多方面谈论这个经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在叙述过程中,当事人对之前发生的事有回忆,有整理,一般都有因果、责任方面的描述,事情的过程怎样,谁应该对此事负责......要说明的是,当事人对当时发生的人和事的描述,并不一定保证客观,也许与真实的事实有冲突。不同人有不同理解,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的结果和判断。人们说出创伤的时候,往往会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上去证明,他的理解是对的,求得别人认可。
曾经受过的创伤,如果长期压抑,情绪得不到疏解,严重的会产生身体疾病,情绪表露是必须的。真正释放情绪,并不只是说出来,它有两个要素:第一,当事人说出曾经的创伤,情绪释放;第二,得到倾听者的理解和认同,被接纳。
玲玲母亲前几年得病,一直在玲玲家住着,玲玲忙前忙后地伺候。但在母亲眼里,最喜欢的是玲玲弟弟,弟弟咋做咋好,母亲对玲玲就总爱挑三拣四,有时还是母亲撒气的对象。玲玲家经济条件不好,为给母亲治病,玲玲花了不少钱,但拆迁款下来,玲玲母亲全给了弟弟。母亲太偏心,得不到母亲认可,这是玲玲心底深处的伤。
母亲去世后,她再不提母亲,她将这些情感和怨恨,埋藏在内心深处,不对任何人说,始终难以释怀。直到有一天,玲玲参加了感恩训练营,她试着感恩母亲。想起母亲以前也受过不少罪,抚养姐弟俩成长很辛苦,想到小时候母亲对她的好,面对来自农村的母亲,关于她重男轻女的做法有所谅解。
后来她哭着将这些全部倾诉给老公,把对母亲的不满一股脑倒出,从一心一意为母亲治病照顾母亲,到母亲偏心,一边照顾她还一边受母亲数落,最后将全部家产留给弟弟......但如今,通过感恩和倾诉,她发现母亲那个年代和环境,是造成重男轻女思想的主要原因,不是母亲不爱她,爱的方式不同,母亲曾在她考学失落后整日陪伴在身边,带她出去玩,她出去上大学,也时常打电话絮叨,母亲的坚强也是她一直的学习榜样。
一边对老公倾诉,老公一边心疼安慰,玲玲哭着说,我终于把这事儿放下了,多少年一直对此不能释怀,原来说出来会好很多。倾诉好长时间后,痛哭一番,这件事情不再是玲玲的心结。
当说出创伤,其实你会发现,这远比闷在心头,一直苦苦压抑自己要好太多。玲玲认为母亲重男轻女不应该,但从农村出生的母亲看来,嫁出去的女儿就是泼出去的水,不应该要娘家一分钱,因为当年的母亲也是这样。
玲玲在叙述中,增加了理解和自我觉察,对原来单纯的怨恨,觉得说不通的道理,多了包容和坦然。当终于把这些自认为有伤自尊的事情说出来,得到老公的安慰和同情,玲玲觉得没什么大不了,放了别人其实就是放了自己。

需要强调的是,情感表露并不是说当事人说出来就可以,还需要倾听者能够同理他的想法,附和他的意见,他的倾诉才起到效果。
像小梅婆婆一直唠叨,家人一直在否定他,所以纠结在心头几十年的事情,一直得不到释放。有些事情别人看来没什么大不了,不当回事,但对于有些人来说,却很重要。当他愿意说出来,无论对和错不要介意,别评判,要先认同他、同理他,他才会将压抑很久的事情放下。
小梅婆婆的家人终于意识到这一点,虽然对于婆婆的唠叨,他们觉得没必要耿耿于怀,但知道附和她,能站在她的立场上想,她无非要的是被尊重被理解。为此,一家人诚恳地在一起谈这些事,一致认为婆婆当年确实受委屈,当年嫂子那样做着实不对,虽然现在人已经去世,但有些事情还是要说清楚。当一家人耐心听她说几十年前的事情,听她的委屈,不再一味打断她,老人终于得以释怀,连哭带笑,最终将这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放下。
不是为了证明什么,曾经的创伤压抑心头,需要表露出来,如果人老了,还在过去的怨恨里没有出来,不要着急评价她心眼小,不够豁达,说明这些事情伤她至深。当有人跟你倾诉那些伤痛,请尊重他,带着同理心仔细聆听,或许你能解开他压抑心中多年的心结。
当人被伤害的时候,不是人人那么放得开,愿意说出来。一味压抑自己,真的如书中心理学家们研究的一样,会遭致疾病。为健康,学会对你信任的人情感表露,而作为倾听者,切记不要评判对错,要学会倾听接纳,帮他走出心里阴影。有人说,心理师就是听人说话的,患者在那里愿意吐露心声,得到心理师共情,被引导情绪调理,就会慢慢恢复正常。
人需要情绪释放,说出来,积极调整原来的拧巴状态。有一部电视剧我忘了名字,书中主人公每到有烦心事,不方便与别人说,就会对着一颗老树的树洞,诉说委屈和不满,说完后心情得以调整,看似自言自语,但在自言自语中情绪得以释放,诉说的同时也会分析事情因果,反思自己,总之这个树洞是他的秘密,恰当地调整了他的情绪。
所谓身心健康,心里有事,身体遭殃,心和身是关联着的。人的一生中很少一帆风顺,受挫受伤害的事情,会一直萦绕心头,学会适当地情感表露,放过他人,就是放过自己。
但愿你身边有一个愿意听你诉说的人,懂同理心的人,如果有心结,要勇敢说出来,别压抑自己,为健康计,为自己负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