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石拐的印记

石拐的印记

作者: 和合的碎碎念 | 来源:发表于2019-02-15 08:18 被阅读283次

记不得从何时起,每年过春节都要回公婆家,乙亥猪年当然也无例外。

热闹的年三十之后,正月初二孩儿爸爸要领着他的爸爸和他的孩儿去看看他出生的地方-石拐,那里留下了他16年的少年时光。

孩儿爸爸的家,最先住在河西,房前有清澈见底的河水,屋后有笔直挺拔的杨树。那一片60年代的老房子至今还在,只是早已废弃不见了烟火。院子里的水缸、破旧的木质门窗、小火炕、大灶坑、旧家具,依稀可见当年生活的印记。

在房子的后面有几间窑洞,爷爷说这是当年的磨坊。在坍塌的屋檐下,发现了大个的石头碾子,当年繁忙的景象在脑海中一闪而过。

80年代初,孩儿爸爸一家搬在了马车队,居住条件有了改善。由于煤矿资源枯竭原来的矿区变成棚户区,2010年政府实施棚户区改造,把煤矿工人全部迁出矿区,搬进敞亮的市区楼房。两年前才将旧房夷为平地,拓宽了公路。再也看不到原来的模样,孩儿爸多少有些遗憾。

继续找寻,来到了爷爷工作了一辈子的地方-石拐大磁留守处,爷爷说他这一辈子的汗水都流在了这里。

爷爷来到了那栋石头房子前,说是当年日本鬼子侵华时遗留下的煤矿办公室。他们像野兽一样疯狂掠夺中国资源,把煤炭源源不断地运往日本。已经废弃的铁路、火车站就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遗留下来铁证。

离煤矿大约500米处有个万人坑,听放羊老人说那时井下经常发生伤亡事故,死人就扔进万人坑。甚至还有口气失去劳动力者也照样扔进去。日本鬼子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罄竹难书。

日本鬼子投降后,煤矿又回到人民手中从而获得新生。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到本世纪初,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为包钢建设立下不朽功勋。

当年的生产车间、办公室、俱乐部、澡堂子、食堂、储菜窖经过几十年的岁月蹉跎,依然留有当年的模样,笔直的白杨树依然挺立,当年开拓者留下的石砌建筑依然坚固,这些都见证了老一辈的芳华。

商业街上配套齐全,照相馆、商场、火车站一应俱全,商场墙上的宣传标语仍清晰可见,爷爷说他不多的工资,大多贡献给了商场。在那个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年代,家里所用的物品,大多来自大磁商场。

随着地方资源的枯竭,政府的棚户区改造,石拐也成为历史,透过这些被列为保护的建筑,依稀可见当年的市井繁华。

河西的老房子 石拐的印记 石拐的印记 窑洞 照相馆 大磁职工俱乐部 大磁商场 具有时代特征的标语 大磁商场的木门、木窗 标语 锅炉房 澡堂子

相关文章

  • 石拐的印记

    记不得从何时起,每年过春节都要回公婆家,乙亥猪年当然也无例外。 热闹的年三十之后,正月初二孩儿爸爸要领着他的爸爸和...

  • 石拐会议

    多次路过石拐镇,几次参观浏览这里的纪念馆和园区,最近正看抗战史料,综合资料介绍这次会议。 1937年11月8日,在...

  • 乡土风格——记石拐的二嘎~

    石拐的疯子、傻子有很多,若是和您说,一天也说不完。 他们有的有“编制”——石拐的政府会给他们补助,有的没有,是“自...

  • 37年前,于洋到我们包头石拐拍电影

    1983年的一天,突然,一个消息一下震惊了我们包头石拐全矿区。 拍电影的来我们石拐矿山上来拍电影来了! 《戴手铐的...

  • 石梅湾印记

    人来人往的海滩边上,居然还有一个清冷的酒吧。歌手忘我地自弹自唱,从《平凡之路》到《蓝莲花》,与海浪的拍打声相呼应,...

  • 杜艾洲民俗随笔之十一 拐粥

    拐粥 村中央那口老井的井台子上,立了一张石桌,石桌板面上圆形的凹槽镶进...

  • 石岩磊/忽悠印记

    忽悠印记 文/石岩磊 点击这里听我的声音[https://www.lizhi.fm/16799317/283283...

  • 阳三石印记

    只要是居住在我们这个小县城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都会对阳三石有深刻的记忆。 因为阳三石有湖南最早建成的火车站...

  • 第十七章 紫魔猿

    正当众人还在担心石崔的安危时,一道人影一瘸一拐的走了过来,此人正是石崔! 石崔拖着疲惫的身体走来,...

  • 天空之城——新章四

    天界{ 广场,一个巨大的石盘上,屹立着一座刚搬过来的城市,襄阳。 李京捂着胸口,脸色苍白,一拐一拐的,走向了...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石拐的印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bgu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