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皇中国史

作者: 晴空cs | 来源:发表于2017-12-22 21:21 被阅读50次
皇皇中国史

据说旧时比较富足的一些文人,家中一般会置办一套二十四史,收藏在檀香木的书柜里。因其卷帙浩繁,往往需要占据整整一板墙面,规模相当可观,气派又堂皇。主人即便是装点门面,也是脸上极有光的。但既然花费重金购得,想必也会阅读一二,不纯为摆设。

对于这样一个庞然大物,若有人能征服它,自然会令世人敬佩不已。网上偶有传闻一些通读二十四史的人物,但我一般不相信,以为是吹嘘和造假。据查,这个大部头总计有3213卷,约4000万字。初步估计,以平均每天一卷或一万字的阅读速度,也要十年时间,这还是很快的阅读速度了,不能有中断。考虑到古文阅读不如白话文简易,以及查阅工具书和参考资料,生活琐事以及工作上的耽误,真能坚持下来,非二十年不能办到。因此,阅读这部巨著,可以说要用一生的时间来安排。

这么一说,估计很多人就被吓到了。因为体量巨大,信息量庞杂,阅读难度较高,让很多人心生畏惧,干脆一概不读了。加上现代社会已经和古代脱节太多,很多人以为没有实用价值,不能指导现实和提供参考,更觉得没有阅读的必要了。最近还有一篇比较火热的网络文章,说是要人们“少沉迷中国历史,多了解世界文明”,代表“世界文明”向“中国历史”发起了冲击。中国史书似乎在走向没落,失去了往日的光辉,甚至连作为摆设都将失去资格了。

中国历史怎么办,价值还有多少,二十四史为代表的中国史书还要不要读,成为一些人的心头疑惑。中国历史和中国史书依然静静地待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它们不会自己出来说话,能说话的只有深受其熏陶的人们。可惜读书人只顾着读书,学者们只闭门研究,少有面向公众的发声。

不得不说到梁启超,一位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大学者。我每读他的书,总是叹服良久。他创立了新史学,把史学看作一切学问中“最博大”“最切要”的,是国民镜鉴得失的明镜,是萌发爱国心的源泉。在那个奄奄一息的丧乱时代,他敢于大声疾呼,认为中国史学,“实为无老无幼无男无女无智无愚无贤无不肖所皆当从事,视之如渴饮饥食,一刻不容缓者也。”如此铿锵有力的声音,今天依然振聋发聩,其要把读史、学史作为每一个国民的义务,天下危难之时更是迫在眉睫。亡国还可以复国,而亡史则是彻底亡国、亡天下了。在他的眼里,中国史学虽有很多弊病,但其优点也是相当突出的。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历经磨难,几次濒临死亡,断而复续,一脉相承至今,虽坎坷却未湮灭,本身就是世界文明中的奇迹。这条文脉似乎有一种韧性和同化的特殊魔力,我以为应主要归功于中国史学的发达和其特点。

首先,世界上少有像中国这样重视史学的国家,历代有官修史书,设有史官专职收藏整理资料。这一点使得中国史学得到很好的延续发展,后一个朝代总是总结前朝兴亡得失,史官们就这样担负着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文人们也喜欢怀古幽思、戏说历史。“厚古薄今”的文化传统虽有弊端,但也客观上造就了中国史学的发达,史料较别国更丰富、详实。两千多年的历史,每一年发生的重大事件,均留有文字记录,大多清晰可考,有些甚至可精确到某月某日,虽详略未必恰当,偶有忽视遗漏和虚构情节,但终究瑕不掩瑜。这实属不易,我们居然可以从两千多年起,一年一年地去审读我们的历史足迹,想想都是一件无比自豪和令人畅快的事。同时还有关于史学的理论,如何评价历史、研究历史、利用历史,都有很多真知灼见供后人吸取营养。

其次,中国史学的根本特点是以人物为核心,事件随人物活动而发展,背景因人物出场而铺陈,这和其他以事件或专题为中心的体例有很大不同。以人为本的史书显得很有人情味,把历史人物活灵活现地展露在读者面前,是历史的再现艺术,历史不再是数据的枯燥堆砌、事件的冰冷素描,而是有血有肉、充满鲜活生命的集合体,史书因而有了文学的美感。这种体例叫纪传体,发轫于司马迁的《史记》,后来的两千多年,时代不同,编者不同,但却都坚持了同一个拥有本纪、列传的体例。司马迁最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开创了这种围绕人物、褒贬人物、以人写史、以史树人的标准范式。后来的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都赖此为基础材料。有了纪传体,读者可以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去感受历史人物,仿佛和他们面对面,虽然相隔千年,“尘满面,鬓如霜”,却有着一种特殊的交流情感。在某个时点、事件中,读者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喜其所喜,忧其所忧,以至为古人洒泪。此时古今共融,人我合一,这就是读史“神交古人”的快感。

人们常说纪传体是帝王将相的家史,以此否定这种体例,但在过去家史和国史确实是合一的,把精英人物的家史综合起来,就是一国历史,至少也是主要的部分。精英人物和黎民百姓不完全脱节,其间必有不少关联,由此也可瞥见底层社会的真相。因其忽视略写底层,确是弊病,后来为新史学所纠正。

再次,也是最重要的特征,中国史书有着评判和教化的作用。如前所述,纪传体褒贬人物,借此发挥了一种历史评判的作用。史书好比裁判,历史人物就是运动员。人们行为处事、立言著述,特别是一些重要人物,都不得不顾及千秋万代功过评论的问题。仿佛脑后有一支大笔,时刻跟踪着人们,即使小人物也难逃笔锋。过去有“春秋笔法”一说,传言孔子作《春秋》,使乱臣贼子惧怕。因为有了纪传体史书,美名可以流芳百世,恶名也会遗臭万年。文化上的评判对心灵的冲击甚至超过法律。由此又带来了一种政治和文化上的教化作用,给古人立传,同时就是给后人立则,使先贤成为人人效法的先进楷模,恶人成为人人痛恨的反面典型。

也许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怎么可能是严肃公正的裁判和鞭策育人的严师?不要忘了历史终究还是人民创造,由人民写就的。史书可以短期内被篡改,真相可以遮盖于一时,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却是不可磨灭的。以此观察,过往的历史便是永恒不变的。史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忠实地记录历史,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中国史书为历来统治者重视,特别是英明君主,因为史书中存有大量的治国理政的言论事迹可供参考借鉴。为了巩固政权,坐稳江山,帝王将相们必须认真学习。普通老百姓要知晓国家事理,萌发爱国心和历史责任意识,读史也是最快捷的途径。

我并非主张“沉迷中国历史”,更不是全盘照搬历史经验,今天的问题恐怕远未到沉迷的地步,反而是历史知识太缺乏,历史观出现偏差,动辄被历史虚无主义所左右。获取历史知识,居然是来自影视剧、小说、网络调侃段子,不悲哀吗?对于二十四史这样的巨著,可以不要求通读一遍,但能多读一点自然是好事,特别是其中的千古名篇。

中国这座宝山,不要自己给浪费了,更不希望被无聊恶搞的文学影视作品给糟蹋,因为那不叫历史,也算不得“沉迷历史”。

(2017.12华容县)

相关文章

  • 皇皇中国史

    据说旧时比较富足的一些文人,家中一般会置办一套二十四史,收藏在檀香木的书柜里。因其卷帙浩繁,往往需要占据整整一板墙...

  • 皇皇皇太后——丑丑喵

    2018年2月2日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你,和大家聊天后,就说要是有个会写文章的人来写丑丑的故事一定可以把她写成一篇励志...

  • 长相思•最好不相见

    山茫茫,水茫茫,鸿雁悲风山水长。相期泪几行。 聚皇皇,散皇皇,风雨声中聚散常。更深催夜凉。 注:皇皇通煌煌亦惶惶。

  • 《大王叫我来巡山》(之三十四)

    关于摇黄,在当地流传久远。”天皇皇,地皇皇,秭归出了个摇皇皇,家家开门迎摇黄,摇黄来了不纳粮”的童谣至今仍有人传唱...

  • 厉害了,我的皇后:

    02 今天,我刚下朝,贴身太监突然扑通一声给我跪了。“皇皇.....皇上,皇皇.....皇后她....她........

  • 【连载】《忆王之君心我心》 3

    《忆王之君心我心》2 菲嫣又道:“受受受受皇皇皇恩来来来陪二位皇皇女读读书。”边说边打量着先生,心里暗暗想着先生好...

  • 汲汲皇皇

    上午去办了新房的供电和燃气过户。以前很排斥和抗拒做这些事,觉得没意义、浪费时间;今天还好,倒是有回到人间的亲切从容...

  • 《皇皇者华》

    皇皇者华,于彼原隰。 駪(shen)駪征夫,每怀靡及。 我马维驹,六辔如濡。 载驰载驱,周爰咨诹。 我马维骐,六辔...

  • 皇皇者华

    茫茫原野散花香, 駪駪征夫无暇赏。 六尺维驹驰天下, 寻贤求士访四方。

  • 历史类书籍

    1.哈佛中国史 2.费正清中国史 3.吕思勉中国史 4.中国史学名著 5.中国史学史 6.内藤湖南 史景山 魏晋南...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皇皇中国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bnxg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