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在之前的文章中多次提到,定投是非常适合工薪族进行理财和财富增值的方法,那么,怎样来进行定投呢?
1、定期定额。
这种说法最早见于美国。
在20世纪20年代,美股大幅上涨,参与到股票投资的群体也是收益颇丰。拉斯科布是通用的财务总监,当时就通过投资积累了巨额财富。一次,记者采访了拉斯科布,在最后恳请其给普通老百姓提些投资建议。
拉斯科布给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建议:投资者每月从收入中拿出15美元,定期投入到美股中,循环20年,最终将积累约8万美元的财富。
在当时,8万美元是一笔巨款,很多人工作一辈子也挣不到这么多。拉斯科布给的建议操作非常简便,加上当时的美股一片火热,许多投资者就听从了拉斯科布的建议。
不幸的是,拉斯科布给出建议的时间是1928年,没过几个月,美国就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道琼斯指数也从最高380点在几年时间里跌落到了40点,80%财富蒸发。早期听从拉斯科布建议的人自然损失惨重,即使最虔诚的信徒在账户出现严重亏损后,被迫斩仓出局。
拉斯科布错了吗?
如果真按他的方法操作。20年后,投资者可积累约6000美元财富,年化收益7.8%,30年后,投资者可积累下6万美元财富,年化收益12.7%。
这些收益跟8万美元比当然有很大的差距,不过依旧可以跑赢大多数的投资类资产。
看来,定投是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财富增值的,关键问题是怎么熬过漫长的熊市,又怎么避免牛市坐过山车。
这就必须引入阈值概念。
我们根据指数的长期走势和牛熊周期,可以大致确定该类指数的低估区域、正常估值区域、高估区域。定投的逻辑也非常简单,低估区域买入,正常估值持有,高估区域卖出。
2、低估区域的定期定额买入。
根据历史经验,指数进入低估后,通常会在底部区域盘整1年时间,据此,我们将资金分成12份,一旦指数进入低估区域后,即按月进行买入操作,当然,也可将资金分成48份,每周买入一份,不过长期来看,二者效果差别不大。
Peter也是在去年下半年开始的指数定投,那会儿大盘刚刚跌破3000点,按估值其实很多指数并没有进入低估区域,不过当时觉得3000点已经够底了,加上刚get到新技能,就开始按照策略定投,现在回过头一看,很多指数都买在了山顶。不过一路定投下来,Peter的投资组合最大亏损幅度出现在十月中旬,约13%,好在一路坚持了下来,到目前,亏损额度不到3个点。可以说目前心态非常的平和与轻松。
这期间,大盘从3000点下跌到上周五收盘的2600点,组合跑赢大盘10个百分点。而这仅仅是坚持低估区域定投指数取得的。

3、低估区域定期不定额买入法。
有一个定投收益放大器:定投额=(低估区域上限/市盈率)^n,n取≥1的整数,具体取值多少,则根据自己可投入金额的大小而定。
但这仅适合具有丰富投资经验的投资者,n的取值把握不好,很可以导致低估前期投入过多,以致于熊市末期惨烈杀跌时没有足够的弹药补仓,缺少了廉价筹码拉低成本,巨大的亏损额很可能让人倒在黎明前。
说个Peter自己的例子。
去年国庆节期间,外围市场暴跌,A股开盘后自然也是跌得稀里哗啦,不过最初几天跌幅有限,加上已投资部分仓位较轻,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时间来到10月11日,大盘直接下挫5个点,之后连续5个交易日继续惨烈下跌,一直到10月19日才在创下2449阶段新低后走出一波反弹行情。
刚参与指数投资不久的Peter哪见过这种阵仗,一直坚持到10月18日,实在没信心的,终于将手中持有的大数据100A和物联网主题指数这两支基抛掉,大数据100A是蹭热点,当年谁最热谁就是成分股,物联网主题是主动基金,这都与初始投资理念相悖,问题的关键是,Peter没有补仓。只是想着赶紧将手中不熟悉的基抛掉,否则损失将无法挽回。
Peter当初如果将卖出资金转换到别的低估指数基金上,亏损应该可以控制在1个点以内,大盘再涨一天就回本,想想这是多么惬意的事情。
所以,Peter并不建议普通投资者采取定期不定额的投资方式,市场惨烈下跌时,吓都吓傻了,还越跌越买个啥?
坚持在低估区域定期定额买入就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