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遇到过自己写的稿子被领导退回反复修改的情况?你有没有因台下听众一脸茫然,自己的ppt越讲越没劲?人的接收、思考和认知总是会遵循一定的规律,掌握这种方法则会让我们在职场中不管是面对客户还是面对领导,都能成竹在胸。本期分享书籍《金字塔原理》,作者芭芭拉-明托。

对受众来说,最容易理解的顺序是:先了解主要的、抽象的思想,然后了解次要的、为主要思想提供支持的思想。用金字塔结构组织的思想是:先从金字塔最顶端开始,沿各个分支向下展开。首先表达的主要思想会使受众对表达者的观点产生某种疑问,而下一层的思想将回答这个疑问。通过不断进行疑问—回答式的对话,受众就可以了解文章中的全部思想。金字塔结构能够满足大脑的两个需求:1、一次记忆不超过7个思想、概念或项目;2、找出其中的逻辑关系。
首先,对于文章中的思想(概念或项目),必须符合以下规则:
1、纵向:文章中任一层次的思想必须是其下一层次思想的概括。
2、横向:每组中的思想必须属于同一逻辑范畴。
3、横向:每组中的思想必须按逻辑顺序组织。
其次,你选择的逻辑关系与顺序展现了你在组织思想时的分析过程。演绎推理、发现因果关系、化整为零和归纳总结是大脑可以进行的仅有的4种分析活动,这4种顺序也是大脑可用于组织思想的仅有的4种顺序。
演绎顺序: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时间(步骤)顺序:第一、第二、第三;
结构(空间)顺序:波士顿、纽约、华盛顿;
程度(重要性)顺序:最重要、次重要,等等。
金字塔结构的巨大价值就在于它促使你在清理思路时,在视觉上使纵向的疑问—回答式对话关系清晰化。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构建金字塔常会用到的两种方法。
采用自上而下法构建:
1、提出主题思想。
2、设想受众的主要疑问。
3、写序言:背景——冲突——疑问——回答。(这点很常用,也非常重要,请牢记)
4、与受众进行疑问——回答式对话。
5、对受众的新疑问,重复进行疑问——回答式对话。
采用自下而上思考:
1、列出你想表达的所有思想要点。
2、找出各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3、得出结论。
掌握了基本思路和方法,我们一起来看这样一个例子,假设你接到一个关于战略规划表述的任务,在接受金字塔训练之前,一般人可能会林林总总列一堆诸如下面的文字内容:
战略规划涉及对时间周期的认识。
1、了解需求。
2、制定能提供相应产品或服务的战略。
3、实施该战略。
4、市场接受期、快速增长期。
5、缓慢增长期、进入成熟期。
6、高现金增值期。
7、衰退期。
上面的例子将3项由企业采取的行动,与4项由这些行动产生的结果放在了一个组里,同一层次的思想并非属于同一范畴。原文可以按以下方式改写:
制定战略规划时必须了解时间周期。
1、了解需求。
2、制定能提供相应产品或服务的战略。
3、实施该战略。
4、评估市场反应。
5、调整战略以适应市场反应。
这样改完,是不是读起来就舒服多了?每当对一系列思想进行分组时,应当满足:
1、只有这些思想具备某种共性,并通过这种共性相互关联。
在这种情况下,概括性思想应当是该组思想的共性所隐含的意义。比如上面这个例子里的时间周期。
2、这些思想都是为实现某一结果而必须同时采取的行动。
在这种情况下,概括性思想应当揭示采取以上行动后的直接后果。
如果按照这种方法,强迫自己认真思考和检查每一组思想,那么你向读者表达的思想将会非常清晰、明确、具体,而且还有可能发现一些在此之前没有想到的有意义的思想。
按照人类大脑习惯的方式展开你的文章或内容,大脑才能调动各种感官来帮助其进行接收和理解,就比如通过想象力来构建图像。在阅读过程中如果能够“看到”图景,读者将对文章产生更大的兴趣。如果你把书放下,回忆阅读过的文字,很可能会发现自己无法逐字逐句地复述。但如果让你回忆看书时得到的图像,那么复述的内容会大致和原文相同。为了有效地理解和记忆,阅读时应该在大脑中画出图像。如果遇到一些难以想象的段落,同时文中的思想观点非常抽象,可以尝试用骨架结构图代替具体图像。要让读者在阅读文章时感到愉悦,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就是有意识地让那些当初用来得出思想(观点、论点、措施)的图像可视化。
如果你也想让自己在工作中写出的报告或说出的话语能够被更多人认可、记住,那么请务必重视金字塔原理带来的方法,祝你成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