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在不同历史时期
叫法不一样
下文涉及各个历史时期
为行文流畅
都统称“风水”
▼
风水的年龄:6000岁(至少)
至少史前就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
风水学所涉及的学科领域非常多
传统文化中体现天人合一最直接
风水做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学者认为有6000年的历史
也有学者认为
至少史前就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
可以肯定的是
风水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
中国历史上下5000年
有争议
没有争议的是3700多年
期间风水
始终伴随着历史的发展
王朝的更迭
不离不弃
▼
风水的发展源远流长
韩国尹弘基教授认为
中国风水的起源和发展演化
可追溯至史前时代
韩国人民为我国的文化事业
操碎了心
▼

插播一下:
尹弘基1976年写了
《韩国堪舆研究——风水的文化与自然之关系》一书(英文版)
在美国获得了
世界第一个风水学博士
除了大家知道的“端午节”、“李白”等
被韩国人抢
风水也被韩国“申遗”了
▼

插播结束
风水自诞生以来
在历代中国人的生活中
都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在居住建筑和陵墓选址方面
有很重要的影响
▼
有学者认为风水起源于巫术
这也是一种观点
不过
哈佛最初还是研究神学的
另外
国外很多大学都开设风水课
比国内只有五六所大学
开设风水的局面
要好很多
看看下面的风水发展
历史曲线
风水自诞生以来
出现两次低谷
一是元朝
可以理解
马背上的民族
二是现在
恨不得灭了成为
负增长
不
负数
▼
纵观风水发展的历史
先秦为风水孕育期
风水术被称为
“帝王之术”
唐朝以前一直禁于皇室深宫
鲜为民间所知
早在商朝
统治者就想到占据有利的地理位置
来巩固政权
那时的国君很多都懂风水
掌握风水的人都是统治阶级
都是帝王将相
▼
作为帝王将相
站在食物链顶端的人群
你要说你不懂点风水
你都不好意思和人
打招呼
▼

《史记》载:
舜禅让王位给禹之时
禹在大会上穿着礼服
手执玄圭
一种上尖下方的黑色玉器
由尧授予
用以表彰他的治水功绩
其对来自四方的诸侯行礼
执玄圭,以执掌天下
玄圭是测天的仪器
其作用
基本就是白天测日影
晚上测月影
辩方正位
和后世看风水的部分工作内容类似了
▼
周朝的开国君主周太王古公亶父
在建都立国之初
与风水师一起踏勘山形地貌
最后定都岐山下的周原
第一次将都城
坐北朝南
并首先建成厚墙高城的都城模式
最终周王室掌控天下
该都城建造模式也被历代沿用
▼
春秋战国时期
天文学、地理学等自然科学
有了长足的进步
哲学思想活跃
学术气氛浓厚
阴阳、八卦、五行、元气诸学说
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战国七雄争霸
封建割据
战争需要
竞相筑城
战争的毁坏
战后的重建
掀起了城市建设高潮
[图片上传失败...(image-c2c59f-1528116557108)]
这个时期出现了
《考工记》
《管子》
《周礼》等著作
总结了城市建筑的经验
制订和提出了建国与营国制度
以及城市的选址理论
这些成果为风水理论的发展
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
秦汉风水从实践走向理论
因为从春秋到汉朝建立期间
战乱频繁
各国不断迁都
为风水学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
秦朝已有了“王气”和“地脉”观念
▼
民间流传
秦朝大将军蒙恬
就是因为修长城、开驰道
断了“地脉”
而给自己招致了杀身之祸
▼
不过
这一点
司马迁在《史记》中加以否认
但是可以看出
那时风水的观念已经影响很深了
▼
彼时
产生了很多和风水相关的专业人才
有五行说的代表人物邹衍
▼
[图片上传失败...(image-859022-1528116557108)]
到了汉代名士董仲舒
将阴阳说和五行说结合在一起
顺便说一句
董仲舒是司马迁的老师
▼
在阴阳五行合流并用的基础上
两部最早的系统性风水理论著作
《堪舆至匮》
《宫宅地形》
诞生
▼

《堪舆至匮》讲五行
将五行的生克原理
与屋主的姓氏联系起来
以判断吉凶
开创了理法理论
▼

《宫宅地形》讲择地
是形法的始祖
▼
[图片上传中...(image.png-dae3f2-1528117065846-0)]
理法与形法的分类产生
标志着风水学正式形成
就这么地
我来了
越来越成熟
越来越强大
哈哈哈哈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
隋唐风水理论正式形成体系
唐朝皇室笃信风水
其时《葬书》得到了广泛传播
罗盘被大量使用
一般有点文化的人都喜好风水
出现了很多的大师级人物
杨筠松
袁天罡
李淳风
张说
等等(这两个字很重要)
百花齐放的局面
▼

风水术的盛行
也使得风水理论日益成熟
各种新的观点层出不穷
尤以东南地区发展最快
以江西派为代表形成了形势派或峦头派
以福建派为代表形成了理气派
一套丰富的风水学理论体系逐渐形成
成熟
▼
五代十国时期
因社会动荡不安
各代皇帝对风水大师都奉为神明
割据政权的皇帝
希望能从风水方面
获得自己一统天下的力量支持
能获得有王气的风水宝地
结果
就把民间阴曹地府的杂说
融入了风水理论系统之中
使得原本属于地理学的风水
蒙上了迷信的色彩
▼

宋朝皇室对风水比较宽容
是风水的盛行时期
宋仁宗曾组织编写了风水学里的重要著作
《地理新书》
著名大理的学家
朱熹
程颐
陆九渊
等等
都对风水之说
表示了不同程度的认同
甚至有学者认为朱熹本身也是风水师
朱熹是风水师
朱熹是风水师
朱熹是风水师
淡定
淡定
▼

朱熹的学生蔡元定
写了著名的风水著作
《发微论》
宋代的风水大师很多
随着知识分子的加入
风水师渐渐形成了一种固定的职业
风水之说盛行
▼

元朝风水比较低迷
风水理论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主要原因是
元朝的皇帝是来自草原的蒙古族
不建造陵墓
而是选择归葬蒙古大草原
下图是成吉思汗的衣冠冢
真正的成吉思汗陵
那是个谜
▼

明朝皇室重视风水
明朝科举制度达到极端
文人纷纷参加科举
竞争激烈残酷
渴望金榜题名的文人们
除苦读寒窗外
也寄托在风水上
更有一些落第文人
在举业无望后转而做风水先生
风水术出现了泛滥
虽然此时风水广泛传播
风水师很多
但是这时候的风水师
怎么也是个秀才
虽然是不得志的落第秀才
就是这个形象
如下
是不是很有型
▼
明代的建筑布局
十分讲究风水之利
朱棣将都城迁往北京
即完全按照风水观念建造
包括十三陵的选址
都是按照风水原则进行的
明成祖是一位笃信风水的皇帝
这也导致民间全都讲究风水
风水成为明朝人一生中很重要的准则
这时期的风水思想发生很大变化
由理法与形法相互对抗
渐渐走向融合
▼

如《山洋指迷》 认为
只有峦头派才能解决问题
但是从明朝开始
很多风水师开始主张讲两者合起来使用
在实践中
也逐渐形势派和理气派的方法同时使用
这大大完善了原有的风水理论
这一时期也是的风水理论和实践
发展的鼎盛时期
出现了大批优秀的风水家及风水作品
如明风水家及其作品有:
明周景一著峦头之作
《山洋指迷》
徐善继、徐善述兄弟二人合著
《人子须知》
徐试可编风水古籍集成
《地理天机会元》
陆梦龙
《易》《梃击始末》等
蒋平阶
《地理辩证》《水龙经》《天元五歌》等
又一个传奇人物
蒋平阶
▼

此外
在本时期宽松的思想文化环境下
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学者和作品
各科均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
如徐霞客所著
《徐霞客游记》
对岩溶、流水、地貌等问题
作出了科学的解释
另外
其游记和相关史料记载
徐霞客层多次为人看风水
其本身也可以说是一个风水师
《徐霞客游记》有大量与相关风水的内容
这个不奇怪
彼时
风水就是地理
地理就是风水
▼
到了清朝
建筑就更加讲究风水布局
如颐和园的排云殿
处于佛香阁至“云辉玉宇”牌楼中轴线
君临天下之气势
佛香阁有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之霸气
▼
清代关于风水的野史笔记非常多
风水师在社会上的地位
处于上九流的第四位
更有一些御用的风水师
专职为皇室服务,如廖均卿
风水泛滥的结果
也使风水学逐渐呈现
“欺骗化”
“江湖化”
趋势
最繁荣之时也同时是走向没落之时
风水师的面目最终变的狰狞
这也是除了科学冲击之外
另外一大导致其没落的原因
▼
上面都是我曾经的形象代表
是不是越来越
low
我也不想酱紫
▼

更多精彩内容, 请关注公众号:风水造园
清朝研究和注释风水著作的风气大兴
更推动了风水学研究的开展
许多著作
都是以“辟谬”、“校补”、“笺注”的名称出现
如明代谢廷柱《堪舆管见》
徐幼《堪舆辩惑》
蒋平阶本人的另外几部著作
如《地理辩正》《平砂玉尺辩伪》等
明清时代所兴编纂之风
为后世风水研究保存了大量宝贵文献
▼

发展到现在
由于受现代科学的冲击
风水变得几乎人人喊打
不管懂不懂的人
都喊两句
仿佛这样就能使自己变得高大起来
以上便是一部风水的没落史
▼

随着发展
风水的面貌由模糊到清晰
再由清晰变得模糊
到现在已经面目全非
▼

纵观历史的发展
风水一直像巨人一样屹立
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我们不能假装看不见
不能把视而不见叫科学
不看不听不说
不对
▼

可以肯定一点
风水的历史
荡气回肠
情节曲折
风水的发展始终伴随在历史的发展
从来不曾中断
其本身也是中国传统文化
不曾中断的组成部分
世界文明
为何只有华夏文明不曾中断
值得深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