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关键词:青春期,离家出走,心理问题,社会问题,家长的问题。

关于离家出走的报道,现在是越来越多。
好像一不顺心,孩子们就要背起行囊,来一场想走就走的逃亡。
家,对于孩子来讲,无疑是最温暖的港湾。
可,他们为什么仍要离开那里,他们哪里来的勇气?
翻开这些案例,我们看到,绝大多数离家出走的原因,常常是微不足道的:
(1)2018年9月2日,宝应市民刘女士(化名)夫妇和女儿聊天时,开玩笑称家中经济拮据,本想以此鼓励孩子好好读书,不料14岁的女儿竟离家出走,并留言称,要自己赚钱交学费。
——因为妈妈的一句玩笑,不想拖累父母,离家出走。
(2)2018年9月18日凌晨,高邮夜巡民警在巡逻过程中,发现一名13岁男孩睡在岗亭里。男孩因学习问题受到母亲批评,赌气离家出走。
——因为学习受父母批评,离家出走。
(3)2018年12月31日,宁夏惠农区一12岁男孩,因为将买东西剩余的2元钱,私自买了面包,自觉办了错事儿,没办法向妈妈交代,怕挨打,两夜未归。
——因为一点小事儿,怕挨打,离家出走。
(4)2019年2月23日,上海的一12岁男孩,因为早餐的一杯牛奶,和妈妈发生冲突,自己一个人带着户口本离家出走,民警发现男孩后,第一时间联系了孩子母亲,母亲却一再表示“不管这事,孩子丢了拉倒”.......该事件还上了新闻热搜。
——因为早餐不满意,和妈妈发生争执,离家出走。
单纯看这些案例,总是感觉,这些孩子不懂事儿,这么大了,还让家人这么操心,谁还没个窝心的事儿,哪能不念及家人的感情,说走就走。
说这话的人,可能忘了,离家出走也是需要极大勇气的,为什么有勇气面对离家的各种危险,却没有勇气去直面父母。
就拿第三个案例,宁夏12岁男孩来讲。他家里还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家庭条件不好,父母平日里对他管教很严,稍有差池,就会被教训。2018年元旦那天,他买了必须的文具后,看着面包眼馋,就用剩下的2元钱买了面包,可吃完后,后悔了,害怕被妈妈打,当晚就没回家,在小区里的一个楼道里过了一夜,第二天又在街上随便游荡,直到被警察发现。
一个12岁的孩子,因为抵抗不足面包的诱惑花了不该花的钱,却能够抵抗住严寒、饥饿、黑暗、恐惧,一个人飘荡在外面。
要知道,那可是在宁夏,那可是寒冬里的元旦!
是什么,让一个孩子的内心如此强大,能够战胜这可怕的一切?
父母们不该反思一下嘛!

有人讲,现在的孩子太缺乏挫折教育,一点小事儿就离家出走。
这其实是很多人的一个误区!
也许有读者看过那部电影《头脑特工队》:小女孩莱利,因父母工作变动,搬到了一个新的地方,新的环境、新的朋友,使得小莱利的生活和学习遭遇了种种挫折,可忙碌的父母对此视而不见。久久得不到父母理解和支持的小女孩,在失掉了友情、爱情、以及自己擅长的运动后,亦然选择了离家出走,眼看女孩的亲情就要倒塌,在离家出走的巴士上,小莱利回想起家庭过去的温暖,才回心转意,再次回到父母身边。
作为一个看客,我们能够深刻的感受到,女孩的离家出走绝不是因为生活中的某件小事,而是因为一连串不幸的叠加,当这些不幸积聚到一定程度后,出现的爆发。
同样,现实生活中,那些有勇气独自面对外部世界的残酷,却没有胆量去面对家庭、面对父母的孩子,也绝不是因为当下看似不起眼的事情,而是长期负面情绪的内心积累。

很多人认为,延迟满足就是人为的给孩子制造各种挫折,对孩子进行各种限制和约束,以达到锻炼孩子韧性的目的。
但,实际情况是,除了吃喝拉撒睡,其它多数愿望,孩子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需要时间才能满足。
因为,我们不可能永远围绕在孩子身边,随时满足他的各种需求,在我们忙于自己的事情时,孩子自然就在接受着挫折教育。
当我们专注于自己的手机时、当我们忙于家务时、当我们加班时、当我们购物时、当我们和别的家长聊天时......眼里都是没有孩子的。
如果一个孩子总是被挫败,觉得自己什么愿望都达不成,这不叫延迟满足教育,这叫绝望教育,是在逼迫他接受一个可怕的现实——你的愿望注定是不能实现的。
绝望意味着没有希望,这是一种可怕的生存状态,这会逼迫着孩子远离父母,去外面找寻能安慰自己心灵的乐土。当然,当孩子的能力还很弱时,他只是会想想这个可怕的念头,当真有一天,他们的能力达到时,便有了远离家人的渴求,并且真会付诸实施。
这就是为什么,绝大多数离家出走的孩子都在青春期,而他们之所以离家出走,也许早有“预谋”。
我是石头聊家庭教育,持续更文,感谢你的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