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武志红#心理学#故事#境界#类比

一、见
德国心理治疗师海灵格在他的《谁在我家》一书中提到了这样一个比喻:
一头熊,被关在一个窄小的笼子里,只能站着不能坐下,更不用说躺下,当人攻击他的时候,他最多只能抱成一团来应付。
后来,它被从这个狭小的笼子里解救了出来,但他仍然一直站着,仿佛不知道自己已获得了自由,可以坐,可以躺,可以跑,还可以还击……
二、感
在一定程度上,我们每个人仿佛都生活在这样一个无形的笼子里,如果不出现特别大的变故,会一直呆在原来的地方,或者按原来的那种方式生活。
小时候,我们都学过井底之蛙的故事,我们会笑那只小青蛙好傻,不知道真正的天有多大,竟天真的以为,天就是它在井底看到的那样。
不要以为这样的事情,只发生在动物身上。在很多时候,我们何尝不也是那只小青蛙,哪怕知道外边的有更大的天地,但依然固执的相信自己看到的,才是真实的世界。我们很容易发出这样的慨叹:这就是我,我就是这样。
那只被从笼子里解救出来的熊,也会有这样的慨叹,尽管笼子不在,已经获得了自由,但他还会保持原来的样子。虽然旁观者清,但对当局者熊来讲,哪一个才是真实的自己呢?
三、思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讲到了一个词叫“体制化”,被体制化之后的人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就像阿瑞说的:一开始你恨它,它剥夺了你的自由,接着你会慢慢的习惯它,熟悉它,最后你会离不开它,离开它,你将像老布一样不知所措,最后选择自杀。
尽管知道这一切的阿瑞本人,出狱后在超市打工期间,如果上厕所不向老板报告,并得到老板的批准,他连一滴也尿不出来……
回到我是谁的问题上,当我们说出这就是我,我就是这样的时候,是否会问一句,这真的是真实的自己吗?还是被环境驯化后的自己?
电影《全民情敌》中有过这样一个片段:
希什对顾客说:鞋子很酷,你去过了我推荐的那个地方,对吗?
顾客说:是的,但我觉得那不是真正的我。
希什说:现在“你”是一个流动的概念,“你”买了这双鞋子,穿着这双鞋子的你看上去很棒,这就是我在说着的“你”。
孔子说,君子不器。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执着的认为自己就是这样,这就是我。其实,自我是一个流动的概念,会随着环境、关系的改变,而发生改变。
四、行
当我们说自己是一个不爱讲话的人时,或者说自己是一个比较害羞的人时。我们就需要先考虑一下自己所处的环境,或者所处的关系,如果这些发生变化,我们会变成另外一种状态。这时候,我们不需要纠结于哪一个才是真实的自己,而是要认知到“自我”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状态。
这就像在一张桌子的边缘,放了一支笔,眼看着就要掉下去了。而这支笔,就是你自己。可是,如果真掉下去,会发生什么?你会掉落在宽广的大地上。
在西天取经的路上,唐僧一直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贫僧唐三藏,从东土大唐而来,要往西天取经。
在管理培训中,常常那这个最为案例来分析,说唐僧不忘初心,目标坚定。作为看客我们都心知肚明,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即金蝉子转世。等取得真经,修成正果之后,他也放下了对唐僧的执着——有过执着,才能放下执着,有过牵挂,才能了无牵挂。

参考:《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大话西游·降魔篇》《肖申克的救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