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养和维持家庭关系——对亲密的需求——远比可控的职业责任复杂。”
——萨拉•劳伦斯•莱斯特
一位编辑为了调整精神病学家乔治•范伦特对托尔斯泰婚姻的看法,说了这样的话“乔治,离婚不一定是坏的,而能够长久地深爱一个人是好的。”这句话一点也不适用于高分悬疑电影《网络迷踪》。
故事主线中,男主人公的妻子因为癌症去世了,他也陷入抑郁,深爱却没有为逝去哀伤。他甚至与女儿从来没有提起过母亲死亡这个话题。父女二人表面融洽,却不知貌合神离。女儿失踪事故后,父亲惊讶地发现,女儿竟似陌生人,他一点都不了解她的内心。在面对亲人去世的重大事件上,父亲以抑郁表现症状;女儿则表现了两种状态,父亲面前,懂事听话,学校里则孤独,少与同学互动,现实中的异化直接过渡到了网络空间上。她是缺少深入内心的关系支持的,丧母之痛只给两人表达过,一个是网络虚拟世界中的“欺骗者”,另一个是自己的叔叔,而且是在抽大麻后的非正常状态。
于是,“失踪”事故便成了创伤的集中体现,本来只存在于二人内心的苦痛,经由现实世界的混乱反映出来。而二人走出事故,也修复关系和创伤,获得成长。
如果用佛家的“因缘”来理解故事的动力性,可以看到父女二人内心的苦痛是因,而离异女警察儿子的暗恋、网络身份的冒充和互动以及山谷边的意外则是一系列缘。
在故事线的另一边,是离异的女警察和儿子。故事中的“离婚”事件对母子影响是坏的,尤其对儿子。他孤僻,暗恋又敢于表达,通过网络的虚拟身份保持与她的互动和情感满足。他的自我力量不够强大,以至于需要借助母亲的帮助才能解决问题。而母亲的应对方式又欠缺成熟,以掩饰为主。募捐事件中,为了掩饰儿子的谎言,谎称为真。袒护儿子,也直接促成了她在事故中的一系列掩饰行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