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客笔记(ID:LKNOTE):记录、分享读书笔记、学习笔记、杂谈随笔
全文约2800字,阅读约需15分钟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这本书所讲的笔记技术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指向,这个目标如书名所揭示:有效整理信息。用作者在书中表达的更确切的说法是:知识生产。当提及作者自己总结的一元化笔记法的时候,作者说到:“所谓可以摆脱纸上谈兵现状的信息活用法,任何人都可以掌握的知识生产技术究竟是何种技术呢? 这就是本书要介绍的“一元化笔记法”。它的高明之处,用一行文字就可以说明: 平日里只需将信息保存在一册可以反复翻阅的笔记本中。”从中不难看出,作者通过长期实践钻研的笔记技术主要就是为“知识生产”服务的。从书中内容提炼一下,大致可以看出知识生产的三个层次。
信息素材层
顾名思义,笔记搜集的内容作为知识生产的素材。好比我们写一篇故事,一篇议论文,或者在电脑上设计一个广告海报等等,在形成文章或者海报的主题和整体之前我们通常都需要搜集一些可以组成整体的零散素材。这些素材就好像一部机械的零件,单个看不出或者感觉不出作用,但是放在整体当中则很可能缺一不可。记笔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为未来可能的知识生产储备素材的过程。
那么,什么样的素材可以记录下来作为知识生产的储备呢?因为关注点、兴趣点、知识背景的不同,这会是一个因人而异的问题,不过作者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倒是有一些具有共性的参考价值——“根据使用笔记本 10 年以上的经验,我的感悟是“看似可用的用不得,看似没用的尽可用”。尤其是和工作没什么关系却十分有趣的剪报和笔记,大多成了创意的沃土。翻看过往的笔记本,你会发现很多与工作毫无关联的信息。但仔细看下来的话,即便无法直接用在工作中,很多信息都能对你在工作中冥思苦想的问题有所助益,也能帮助你培养发现问题的意识,并会成为思考问题的线索。因此,你几乎无须考虑信息是不是立刻可用。”
创意产出层
通过笔记的记录进而激发知识生产的核心层在于“创意产出层”。通俗的理解,这是一个温故而知新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对笔记记录的信息素材“重组”、“拼贴”进而萌发新知的过程,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原创。
一说到原创经常有很多人会有一种“颠覆”的冲动,总是恨不得创出来这个东西像石头里蹦出来的孙猴子,或者彻底颠覆过去的认知。这样的原创当然有,但需知其实这并非原创的常态。反而作者在书中对于原创的看法颇值得肯定和普及,他举例说到:你在思考创意的时候,请先记住这样一个前提: “所谓创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组合而已。” 这是美国广告大师詹姆斯·韦伯·扬(James Webb Young)撰写的《创意的生成》(A Technique for Producing Ideas)一书中的名句。 创意指的并不是创造一个全新的事物。为了印证这句话,请试想下你身边的一些发明:汽车是由车轮和引擎装置组合而成的,拥有照相功能的手机是将电话和相机组合而成的。 如今畅销的漫画和备受好评的电影中,有不少以神话、《圣经》以及古典名著为背景,这种因创新组合而成功的例子很常见。知识生产的创意也好、原创也罢,多数时候其实就是让旧知识发酵并焕发新生,而非彻底与过去决裂的颠覆。
那么,这种利用笔记收集的知识来酝酿和生产原创性知识的关键何在呢?两个字——“重读”。作者的建议是:“比如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笔记,想用它来生产知识的时候,我建议首先不带有任何目的性地重读。你可能很难一开始就做到“无目的性”。可以想象一下,就像在医院里等待就诊时随手翻阅(你不太感兴趣的)杂志,或是边看边发呆一样。……我想说的是,通过笔记,我们接触自己过去的思想,会动摇自己当下的世界观,便有机会考虑本不会考虑的事情。 如果能通过重读笔记来与过去的自己对话,那么长久以来的问题意识就会浮出水面,可以进一步加深思考。”对此相信有阅读和整理阅读笔记经验的人一定会深以为然,这就好像那种平常走在公园里漫无目的的散步或者在浴室里洗澡的时候突然思绪灵光乍现的感觉,就好像据传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就是在洗澡的时候。
自我更新层
知识生产的终极层次是自我更新。就好比作者将自己多年来亲身思考和总结的笔记技术汇集成书并在出版后再版的时候进行内容修订一样,将思考和实践经验成书的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作者自身知识体系和认知思考体系自我更新的过程。毕竟这辈子灵感乍现的时候谁都会遇到几次,这些灵感乍现的时刻就像自我知识和认知的“珍珠”,但是并不见得谁都能将这些灵感乍现的时刻捕捉和整理起来,串起来形成一串“珍珠项链”。
阅读《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从作者的论述中我能感觉到的自我更新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是知识生产以及通过知识生产过程带动的自我知识体系、认知体系的成长更新。当然,这个过程时刻伴随着信息笔记的过程。用作者的话说叫做“书写即是思考。不是有思才写,而是为写而思。在一步步深入思考之后,我们肯定能得到一些想法。”
另一方面的自我更新则带有个人成长变化之路的情感温度——“笔记本就是另一个自己,为了培养知识生产的土壤,我们不仅需要工作的笔记和资料,还需要日常生活和休息日的活动记录。这样做,笔记本就染上了令人恋恋不舍的温馨感。 每一页笔记,都记载了自己度过的时光,贴上了各种各样的纸制品,可以说,最后留下来的那册厚厚的笔记本已经化身为你度过的那段时光本身。 ·从事过什么工作? ·过了怎样的家庭生活? ·读过什么样的书? ·去过什么地方? ·考虑过什么事情? 你的一切都被写进了笔记本。原来什么都没有写的薄薄的笔记本变成了现在这么厚,增加的都是你自己的体验和思考。你看到书架上排列着已经写得满满的笔记本时,就好像看着自己的简历一样。”这是一种心路,富有情感广度和厚度的自我更新。
最后,在这个数码科技日新月异的年代,为什么我们还要用老土的方式做笔记呢?如果有人还那么old fashion,那相信他们内心的感受和作者描述的差不多:
在开始使用数码产品的时候,我脑中曾经掠过一个念头:“如果数码产品如此方便,不久之后笔记本就会被弃用吧。”结果是,我现在使用笔记本的频率比以前还高。 这到底是为什么?我做了一番思考。 一个原因是,我喜欢动手书写和粘贴。而另一个仅次于此的原因是,模拟的方式更能促进思考和创意的产生,即作为本书讨论对象的知识生产活动。再加上“笔记本可以自由书写,无须向任何人展示”这一私密性,我更喜爱使用笔记本的原因是理性与感性兼具的。 在纸上书写时钢笔的分量、墨水的清香、笔尖传达上来的触感、形形色色纸张的质感、记录时纸页的厚度和手感……这一切都有益于我们的思考。我们对笔记本和工具的喜爱,能让我们踏上知识生产的道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