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留侯论》中有: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意思是:古代所谓豪杰人士,必定有过于常人的气节,常人情感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就拔出宝剑站起,挺身去决斗,这谈不上勇敢。
世界上有堪称“大勇”的人,当突然面临意外时不惊慌失措,当没有原因而受到他人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内心怀抱很大,并且他们的志向很远。
对此深以为然,尤其是下面这几句话,充分展现了一个人的格局。
天下有大勇者
卒然临之而不惊
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
而其志甚远也
格局很重要,一个人的格局决定了他的人生与事业结局。
但格局不是天生的。曾被《财富》杂志评为“亚洲最佳商业人士”的柳传志就善于学习历史上的伟人, 并从中获得大格局的养分。
他通过对众多历史人物的学习,“以古为鉴”,扬长避短;古为今用,融入现代企业管理。
柳传志对戚继光抗倭感触颇深:戚继光是个经常受贿的人,奇怪的是死亡时家里很穷,没留下什么钱。原来戚继光把受贿的钱用于疏通皇帝身边的大学士、大太监,以让抗倭的事业继续下去。他说戚继光的目的是抗倭,抗倭成功的唯一路径是获得整个大明系统的支持,大明系统身边的关键是那些大学士、大太监。
《明朝那些事儿》里的俞大猷:论军事天赋,俞大猷与戚继不相伯仲,但前者很廉洁,最后被别人干掉了,抗倭成就更与戚继光相去甚远……
柳传志感叹,如果没有那些变通的做法,如果没有一个坚定的目标,联想在很多个节点上都会夭亡。
所谓变通变通,变则通。做大事者不拘小节。在遭遇险境时,能够泰然自若;在遇到他人的不解侮辱时,也能够用其宽广的度量把不快与愤怒化解掉。大人物的情感不是一般人所能够理解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