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者‖渤海居士冯志亮

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明朝开国皇帝。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1356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
1367年命徐达、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后先平定西南、西北、东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鉴于元末的混乱,对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政治上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北伐残元;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解放奴婢,减免税负,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文化上紧抓教育,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对外加强海外交流,恢复中华宗主国地位。经过洪武朝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葬明孝陵。
朱元璋聪明而有远见,神威英武,收揽英雄,平定四海,纳谏如流,求贤若渴,重农桑,兴礼乐,褒节义,崇教化,制定的各种法规都很相宜,前所未有。但他性格严明,晚年偏好诛杀,使得一代开国元勋很少有善始善终者,这是他的缺点。

朱元璋祖上是世世代代的贫农家庭,幼年时,朱重八就开始兢兢业业的为地主放牛,但奈何天灾人祸不断,旱灾、蝗灾、瘟疫横行,再加上饥饿,半年之内,朱重八相继失去了父母和三个哥哥共五位至亲。
困惑中,朱重八出家当了和尚,但是天灾乱世之年,又有谁去为佛祖供奉香火、捐那香油钱呢?无奈,朱重八又离开寺院,做了云游四方、沿途求舍的“游方僧”。朱重八又这样流浪三年。
直到元朝末1351年,百姓再也不堪忍受元朝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各地起义军先后举旗反抗,农民大起义的烈火烧遍了整个华夏大地。
朱重八也就是在这时,做出改变一生的决定,毅然投兵郭子兴,从此开始一段传奇的戎马生涯,也改名朱元璋,寓意诛灭元朝。入伍后,朱元璋凭借自己的才干、勇敢与气魄,一路奋斗,从无名小卒到天下起义军中称雄一方的霸主,最终鄱阳湖大败陈友谅,平江平定张士诚,然后兴兵北伐,灭元军,一统天下,历史十六年,最终建立大明王朝。创下从布衣到皇帝的人生传奇,名传千古!
在朱元璋功成业就,处于人生巅峰时,他却感叹自己一生有三大遗憾,很难再有机会完成。
此三事者,究竟为哪三件呢?

一是没有传国玺。
相传,秦始皇嬴政一扫六国统一天下后,得到绝世珍宝和氏璧,用之刻成传国玉玺,并命丞相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于其上。从此,虽然朝代更替,但是传国玺一直是历代皇权正统的象征。可惜的是,有史记载的只到五代后唐末帝李从珂,亡国后传国玺也随之丢失,成一千古憾事。
没有传国玺,从受命于天的角度上,不够正统,这也成为朱元璋人生的首件憾事。莫说朱元璋寻找,从五代唐末直到现代21世纪,依然有许多人在不懈寻找,但是仍无一所获。
二是没能擒降王保保。
王保保是被朱元璋称为奇男子的人。又名扩廓帖木儿(K?ke Temür,蒙古语意为“青铁”),是元朝抵抗朱元璋军的主力。
王保保与朱元璋交战,双方互有胜败,因此明太祖朱元璋对其才能十分重视,他曾大会诸将,问道:“天下奇男子谁也?”诸将都说:“常遇春将不过万人,横行无敌,真奇男子。”明太祖笑曰:“遇春虽人杰,吾得而臣之。吾不能臣王保保,其人奇男子也。”
朱元璋一直想招降王保保, 十余年间,朱元璋至少有七次通信于王保保,劝其归附,这七封信都收录于《明实录》中。
但是王保保一封也没有回复,还多次扣押朱元璋的使者,朱元璋对此也是无可奈何。直到明朝建立,朱元璋也没能劝降或者活捉王保保。这一事情也成为他人生中的一大憾事。

三是元朝太子了无音讯,生死不明。
元朝太子指的是元顺帝的皇太子,是一位颇有进取心的储君,元朝太子下落不明,无异于放虎归山,元朝太子存在一天,就相当于元朝存在一天,随时可能再次起兵。民无二主,天无二日,这无时无刻不成为朱元璋心头的大患。
但茫茫人海中找一个刻意隐藏的人,谈何容易!后世的朱棣,为了寻找建文皇帝朱允炆,举一国之力,翻遍大明疆土,后又派郑和七下西洋,可谓是尽了当时最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但终究没有结果。
还有另外一种版本说是一没有传国玉玺、二没能迁都凤阳、三没有彻底灭亡蒙人。一三两种说法和前面的版本是一致的,至于第二个迁都凤阳,稍加考证即可知道深谋远虑的朱元璋不会把它作为憾事。
首先,我们看下朱元璋为何迁都?从风水上看,南京地势虽好,但是有缺陷。从军事上看,南京虽然便于对东南地区的管理,但是不利于对西北和西南地区的管理,尤其当时北方还受蒙古的威胁,在他看来迁都是势在必行之事。
其次,凤阳古代自然灾害频发,经济基础薄弱。神机妙算的刘伯温说:“凤阳虽帝乡,非建都地”。虽然朱元璋强行迁富豪到凤阳,但若在此地建都,仍然免不了劳民伤财。这对于从小见识百姓穷苦生活的朱元璋来说,是不愿意发生的。
最后,通过相关文史资料记载: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明代建朝五六年后,朱元璋身边的许多功臣都是江淮同乡,有些人居功自傲,常有违法乱纪之事,且在朝中结党营私。
朱元璋一直对属下结*党之事十分警惕,他担心建都凤阳后,会助长江淮集团的势力。作为一个迷信风水且深谋远虑时刻为后世子孙着想的皇帝,这才是朱元璋不迁都凤阳的根本原因!

毛*泽*东评价朱元璋说:“自古能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皇帝之一,胸怀韬略,深谋远虑,不但开创了明朝近三百年的基业,他的一生还勤于政事,工作强度远超常人,制定了许多典章制度,有些一直影响到清朝。但他晚年为防权臣居功自傲,子孙管理不了,残*杀功臣,大兴党*狱,诛*杀数十万人,残*忍也实属千古罕见。
朱元璋一生勤于政事,建树颇多,特别是创设了大量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基业,还影响到清朝。自明到清,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行政管理制度渐趋完备。
朱元璋最重要的功绩是驱逐胡虏,除暴乱,拯救汉民族,平定天下,废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种族等级及压迫政策,恢复了中华,带领华夏复兴。他从天灾人祸和饥寒交迫的钟离村,一直到南京登基,和他的文臣武将所走的这条道路,不仅仅是为私人和某个阶级的利益,如同他的自述——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朱元璋胸怀韬略,深谋远虑,善于驾驭战争,掌握主动权。注重招贤纳士,广采众议,严格治军,完善军制,练兵育将,强调将领要识、谋、仁、勇兼备。主张寓兵于农,且耕且战,保持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
但因为晚年的残*杀功臣,朱元璋成为历史上争议颇多的帝王之一。
到底功过谁更大,很难评价。

作者:冯志亮,号渤海居士,别署集雅阁主人,笔名禾子尼,河北秦皇岛人,佛教信徒。被誉为IT培训师、品牌推广人、姓氏文化学者、修谱师。2013年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哲学系(原宗教学院)特聘教授。曾编写《百家姓寻根手册》三百余部,《姓氏填谱手册》一百二十余部,著有《渤海诗词集》、《姓氏溯源与民俗探究》、《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等。
十二年辛勤耕耘的成果,到目前为止各类书籍共计编著五百余册,并全部出版发行。更多详细资料请看冯志亮的百度百科,感谢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