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孩子送到学校就万事大吉了么,经常听很多妈妈们在一起讨论,怎么把孩子送到好学校去接受教育,怎么想着让老师多照顾下自己的孩子。
仿佛孩子被送进了名校,就一定会成为一个人才。
其实不一定,看到近期的新闻,很多人应该能反应过来,学历和素养完全不在一个level 上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比如前段时间气势汹汹的澳洲女子,在国外赚着高薪,返京后不配合隔离,坚持外出跑步不带口罩,提醒后还反咬骚扰,还对前来劝导的防疫人员说:“别拿鸡毛当令箭,把你的领导叫来。”
还有那个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后自费留学的女孩许可馨,说:“反正中国人就是喜欢把过苦日子当美德呗,怎么那么贱骨头啊。”
这些都是学习成绩很出类拔萃的学生,但也仅仅是成绩上优秀,在人品和素养上明显差太远。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澳洲女后来被拜耳分部公司开除,许可馨被网友唾骂。
也许当事人并不觉得有什么损失,大不了靠着自己优异的学历是可以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过上高质量的生活的,但是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来说,她们的教育是缺失的。
在德才兼备这个框架中,她们的德是缺失的。
德的教育是需要父母言传身教的,这也是教育一个人的重点。

对孩子的教育,父母不能把这个责任往外推,推给学校,推给社会,那都会让孩子如盲人摸象一样被动地成长,家庭教育非常重要。
因为,学校更多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习过程,而更多教育孩子的责任需要家长作为第一监护人承担起来。
所以不能简简单单把孩子推给学校,名校,名师就撒手不管,一个没有德行的人,即使有再高的才华,也是没有灵魂的,空洞的人。
家长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与孩子互动,才是高质量的陪伴。
很多家长觉得自己看着孩子自己玩就行,只要不磕了碰了,不出什么危险就可以,自己带孩子的时候喜欢看手机,很少注意孩子,也很少跟孩子互动,孩子跟自己说话,也没有及时回复,时间久了,孩子就不再喜欢主动跟父母沟通,变得沉默,内向。
还有一部分孩子喜欢调皮捣蛋,常常会让家长很是抓狂,甚至没有停歇的时候,这其中的原因很多,但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孩子想引起家长的注意,让父母来关注到自己。
很多家长都说,不清楚自己的孩子擅长什么,总是玩一会这个又玩一会别的,其实,在孩子身边的父母,只要是用心观察孩子,总会看出来孩子喜欢什么,愿意玩什么。
说到底,还是陪伴孩子的时候,家长没有那么用心罢了。
帮助孩子找到擅长的领悟,并鼓励支持孩子发挥特长,就如同为孩子打开一扇大门,让孩子长大后才能有一技之长,立足于社会。

放下手机,跟孩子多聊天,发现孩子做的好的地方,就去真心表扬他,做的不对的地方,要及时指出来,这样,孩子才能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在社会这张大地图里,父母要做好孩子的导游,成为他最信任的人,提供给孩子无条件的爱护。
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勇敢,正直,温暖,乐观积极地面对未来的人生。
在遇到别人受难时候,才会共情,才会理解别人,体谅他人,成为一个有温度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