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哭声免疫法
哭声免疫法、哭泣控制法等行为主义婴儿训练法,都是不可取的育儿理念,会对婴儿造成巨大的伤害。
这些行为主义训练法,破坏婴儿的全能自恋,让孩子吃惊的发现“这个世界居然不能如我所愿,我哭的时候居然得不到回应”。
在婴儿很小的时候,婴儿和母亲处于共生状态,婴儿会认为自己和母亲是一体的,自己的所有需求会得到母亲的迅速回应,而且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世界都在自己的完全控制之中,自己闭上眼睛了,世界也就消失了。
一旦婴儿的哭泣没有得到母亲的迅速回应,在尚未形成逻辑空间思维的婴儿的感觉里,婴儿会认为整个世界开始崩塌,地狱般的煎熬似乎永无尽头。
哭声免疫法对婴儿的伤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自信心受到伤害。婴儿与母亲处于共生状态,婴儿会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如果他的哭声没有得到及时的回应,婴儿的自信心会受到巨大的伤害。
2、安全感受到伤害。婴儿从母体子宫出来,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当遇到不舒服的时候,通过哭声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如果母亲没有及时回应,婴儿会感到这个世界是不安全的,对世界产生恐惧心理,安全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如果婴儿在生命之初没有得到母亲的及时回应,他未来的人生容易走向两个方向:
一是非常乖,不敢对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难以向别人表达需要,比如老好人,重度宅男宅女。
另一种是无法忍受欲求暂时得不到回应,经常歇斯底里、没有界限地索取。
许多妈妈也反应,使用哭声免疫法后,宝宝脸上的快乐越来越少,不爱笑也不爱看人,宁愿自己玩,果然“乖”了许多。
一个极端的例子,以为妈妈定点哺乳,极少抱孩子,他的孩子两岁多了,异常地“乖”,偶尔哭几声,只有大人一说他,马上就不哭了,就连脚被划伤了一地血脚印也不叫疼。两岁多的孩子已经像僵尸一样,未来精神分裂或者重度人格障碍的可能性极大。
02 过早让孩子一个人睡
过早让孩子一个人睡,对孩子的成长形成巨大的不良影响。
“强迫一个婴儿在没有父母呼吸声,没有母亲味道的地方睡觉,是以普洱杨孩子独立能力为由对孩子施加的冷暴力。父母过早让孩子一个人睡,并不能使他独立,反而会让孩子产生被遗弃的恐惧感和对亲人的依恋感。”
法国心理学家伊利贝拉.菲丽奥莎告诫年轻的父母们,“只有拥有足够的安全感,孩子才能走向独立。”
03 孩子夜哭,因为需要你
有些婴儿经常会在夜半啼哭,于是一些“专家”跑出来指点,说夜奶频繁会导致婴儿睡眠不足,影响大脑发育,要戒夜奶。
相信这种说法的妈妈们,假如你自己晚上饿了,或是被噩梦惊醒,是希望老公不搭理你呢,还是给你冲杯热牛奶,来个温情的拥抱?
婴儿尚未建立客体稳定性,也就是说,一个东西他看见的时候时存在的,他看不见的时候就是不存在的。
这就是婴儿为什么喜欢“躲猫猫”的游戏,大人用手把脸盖上,再打开手,露出脸,婴儿会很惊喜地笑,因为对他来说,“刚才你明明不在,怎么又出现,然后又消失?又出现、又消失......太神奇了”。
大一些的孩子已经建立了客体的稳定性,于是这个游戏便不再逗笑。
有时候,妈妈只是上个厕所,婴儿都会大哭,因为他真的以为妈妈消失了。婴儿要经常通过妈妈的抚慰来确认自己和妈妈的存在。就像镜子一样,婴儿通过妈妈温情的容颜,照射出自己,感受到自己。
婴儿莫名其妙地夜哭、焦躁、惊恐,很可能是因为感受不到妈妈的存在,陷入混乱的初级思维过程,无法将现实和幻想区别开来。
如果这个时候还要训练婴儿“独立坚强”“完整睡眠”,无异于将他推进无底的地狱。若是任凭婴儿哭,他确实会哭累了自己睡着,脑神经继续发育,只不过发育的是“被迫害妄想”“偏执分离”的神经回路,为严重的人格障碍埋下伏笔。
应对孩子哭这件事其实很简单:顺着母亲的本能去抚慰他,任何违背人类本能的育儿法,都会带来人性的逆转。无论孩子的正面行为,如微笑,还是负面行为,如哭闹,若都能得到及时而温暖的回应,他会感觉自己的双脚扎根大地,踏实而心安。
其实,他只是一个正常的孩子,得到了本应的爱而已。
母婴之间心的联结增加,孩子经常感受到母亲的存在,就会减少夜哭的次数。如果妈妈和孩子的联结不深,请不要 责怪自己,因为妈妈在婴儿时期,也没有被自己的母亲深情地看见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