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所有佛经都建立在「重叠结构世界」的假设前提上。
也就是说,「完整世界」有两个物理性质截然不同的世界重叠而成。
在「重叠结构世界」中,一个物理世界是人的感官能感觉得到的世界,这个世界也就是科学(science)所认识的世界,我们称之为「显性世界」。
在「重叠结构世界」中,还有一个不同性质的物理世界,是人的感官感觉不到的,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已经超出了科学(science)范畴,如果能认识到这个世界,科学(science)本身将会发生革命性的变革,这个世界我们称之为「隐性世界」。
「隐性世界」是「重叠结构世界」的主体所在,也就是说,在「显性世界」中所有一切的主体都在「隐性世界」中;在「显性世界」中所发生的一切的原因、动力也都存在「隐性世界」中。
「色即是空」这句话中的「色」是指「显性世界」,「空」是指「隐性世界」。
不是只有佛经建立在「重叠结构世界」的假设前提上,中华源头文化也都建立在「重叠结构世界」的假设前提上,「源头甲骨文」就是记载「重叠结构世界」原理,以及处在「重叠结构世界」中的人进行「心智系统转换」练习的特种图示。
老子在函谷关就是用「源头甲骨文」字义写下的《老子真经》,《老子真经》已经被解读了出来,其内容与《道德经》是完全不同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