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看苏洵的儿子,也就是被称颂了千年的大文豪,苏东坡的一篇策论,这篇策论,在历史上也非常有名,就是《留侯论》。
这几年,好像苏东坡特别热,很多人都很喜欢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下边是林语堂先生对于苏东坡所做的评价,我深以为然:
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二则是由于他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他的人品道德构成了他名气的骨干,他的风格文章之美则构成了他精神之美的骨肉。
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这些品质之荟萃于一身,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不可能多见的。而苏东坡正是此等人!
大部分人热衷于东坡先生的瑰丽诗文,而这之后是东坡先生的风骨。我对诗词也有一定的兴趣,但是对于他的几篇策论,则更为喜欢。
这一篇叫《留侯论》,准确的说,这一篇应该是一篇史论。
留侯就是著名的张良。我们历来的课本中基本都会有涉及到张良的文章。刘邦对张良的评价是: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这里的子房也就是张良了。
说起张良,我想我们可能比较熟悉的一个是黄石公授书给他,另外就是辅佐刘邦建立汉朝。但是在此之前,张良的身世或者说经历,大部分人都不是特别熟悉。
张良本是韩国贵族(不是今天的韩国,是战国时期的韩国),在他之前,他的祖父张开地,连任战国时韩国三朝的宰相。父亲张平,亦继任韩国二朝的宰相。韩国被秦国灭过之后,张良把国仇家恨集中于一点,也就是反秦。他的弟弟死了也没有下葬,而是散尽家财,找了一位大力士,为这位大力士锻造了一把120斤的大铁锥,张良想在秦始皇东游的必经之路上实施暗杀。虽然大铁锥摧毁了秦始皇车队中的一辆车,那辆车也是车毁人亡,但是秦始皇并不在那辆车上。张良想通过刺杀秦始皇来实现反秦的目的也就没有能够实现。
说到刺杀,我们可能想到的就是荆轲刺秦,最终也没有成功。还有一位抗日时期的大汉奸,在清末刺杀摄政王的故事。
在我们看来,这些人都属于真正的勇士,可以忘却生死,我了自己的目标、理想、信念用自己的生命作为终极武器。但是,历史上的暗杀,却很少有真正能够起到他们所期望达到的目的的。
我们就从这里开始读《留侯论》吧:
苏东坡开篇明义,讲了古往今来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处,而能忍,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品质之一。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我们很多人不光不能见辱,即使是别人没有足够的尊敬或者是溜须拍马,都会觉得心理极不舒服。藉此之下,别人说什么自然也就听不进去,别人做什么自然也就看不顺眼。
所以,相对于这里的匹夫而言,我们还不如。
我们经常用有血性来形容一个人,觉得被人瞧不起,被人挑衅,如果不当即还击、针锋相对,就是忍气吞声,就是奇耻大辱。有血性更多的是要体现在战场上,体现在和歹徒的贴身肉搏上。但是,即使是在这样的场景中,只有血性,也不是一种最高的境界。
有血性,勇敢,更应该是在精神层面,而操作层面上,真正的大勇应该是: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评价上边所说的故事中的张良,也不过尔尔,比这里所说的匹夫强了那么一点点。
我们接着往下看: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这一段就是重点说黄石公授书张良了。在这一段的前半部分,苏东坡对于普遍理解的黄石公授书的故事为鬼神、神话的说法嗤之以鼻。虽然说鬼神之说被大家普遍接受,是因为觉得这不过通过戏剧性的冲突来给张良戴上光环而已。苏东坡的分析则更贴近于对当时的天下大势的理解和分析。就是说,当时秦刚灭掉六国,统一天下,兵强马壮,和大秦帝国进行斗争无异于以卵击石,焚书坑儒的背景下,就像张良这样拔剑而起,挺身而斗,还能够幸存下来的已属万幸,这种情况下不能见辱,不能忍辱负重,别说反秦,就是再正常不过的言论或者行为,被冤杀、错杀的也大有人在。所以,这个故事里黄石公用言语羞辱、行为羞辱的方式来试探张良,是有他的历史合理性的。
黄石公”傲慢“的让只是在荒野之中偶遇的,出身贵族的张良给自己去捡鞋子,虽然不大乐意,张良还是去做了。所以说”孺子可教也“。
张良之前的才能,其实已经为世人所知,但是即使大才如张良,这时候的想法也是毕其功于一役,而没有长远的打算和精密的筹备,只是逞一时之怒,确实是非常让人遗憾的。
这里有一句: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其实也就是让一个人能够通过这些小事,放下自己的那点自尊。孔老夫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对于我们很多人而言,不被人了解,觉得自己很牛,而别人不以为然,不知道,就很容易恼火,让这样的人成大事,基本上想也别想。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这一段是说楚庄王去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庄王说:“国君能够对人谦让,委屈自己,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就此放弃对郑国的进攻。越王勾践在会稽陷於困境,他到吴国去做奴仆,好几年都不懈怠。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做人下人的,这是普通人的刚强而已。那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担心他的度量不够,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为什么这样说呢?老人和张良并没有平生的老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间相遇,却拿奴仆的低贱之事来让张良做,张良很自然而不觉得怪异,这本是秦始皇所不能惊惧他和项羽所不能激怒他的原因。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这一段是总结,把刘邦和项羽最终的胜败的原因就归结为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这是非常有道理的。
不知道大家读这一段历史或者看电视剧的时候,有没有这种感觉,就是怎么大部分时候打败仗的刘邦能取得最后的胜利,还被项羽屡次的羞辱。而项羽勇冠三军,天下无敌,而最后却落得个乌江自刎,无颜见江东父老的下场?
其实就是刘邦懂得怎么保存并壮大自己的实力,在屡败屡战中,反而逐步壮大了自己,靠的就是能够忍耐,忍耐的了羞辱,忍耐得了失败,因为他很明确的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相对于目标而言,这些羞辱、失败都算不上什么。
相对于这些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上的大人物而言,我们面临的那些所谓荣辱得失,可能连鸡毛蒜皮都算不上,而我们很多时候都觉得是奇耻大辱,就想着能够快意恩仇,致别人于死地。
我想,很多人也会误解这里的忍辱,忍辱的本意应该是对于自己的目标而言,不以这些所谓的外辱为意,而不是被自己的愤怒占据了自己的头脑,还要强忍下去,这种能量是压不住的,要不就会在你的身体上表现出来,要不就会在别地地方要爆发出来。
真正的忍辱,就是要对别人看来的奇耻大辱不以为意,而前提就是自己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不管是成就大事,还是成点小事,先把自己的度量撑大了再说吧。有时候我们的那些所谓自尊、所谓尊严,正是我们最大的障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