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游的团队里,唐三藏无疑是颜值最高的。当然,更是因为他身边的那三个奇丑徒弟的衬托。
但咱们的三藏法师,可绝不是一个傻白甜。这是一个有智慧的法师,许多事情看破不说破。

01对待事业
唐僧最开始对待取经,可并不是完全心甘情愿的。
之前咱们讲过,观音菩萨所谓“大乘佛法能普度众生”的说法,也就骗骗唐王,唐僧也是会超度亡魂的,所以这对他并无多少吸引力。
唐僧之所以答应,全是被钱砸晕了。
五千两的禅杖,两千两的袈裟。这七千两银子,相当于一百多万人民币的行头,还是只此一件的仙家绝版,一旦穿上,你还想脱下来给别人么?
更何况,前有唐王相赠,后有观音显圣,装备也拿了,不是你也得是你了。还不如争个主动,还能好看些。
从后面文中可以看到,唐僧提到主动报名取经的缘由:
“大抵是受王恩宠,不得不尽忠以报国耳。我此去真是渺渺茫茫,吉凶难定。”
所以,这件工作的危险系数他清楚,只不过皇命在身,信义为先,只能硬着头皮当作事业去做了。
但是,自从接了这个活,唐僧还算是兢兢业业,对于取经并无明显退缩。
看看他之后的所作所为:
三藏迎着门,朝天礼拜道:“众位护教大神,弟子一向西来,虔心拜佛,苦历山川,更无一声报怨。今至于此,感得皇天佑助,结冻河水,弟子空心权谢,待得经回,奏上唐皇,竭诚酬答。”礼拜毕,遂教悟净背马,趁冰过河。
如此做了三昼夜,道场已毕。唐僧想着雷音,一心要去,又相辞谢。
三藏法师明白,既然工作推不掉,那就老老实实、鼓励自己把它当作事业按部就班的做完,嚷嚷抱怨是没有任何作用的。要是再“不听说法,轻谩大教”,那流沙河里就又得多一个取经人的头颅了。
02对待徒弟
唐僧在取经路上,日日相陪的就是徒弟们。这几个徒弟都很有性格,尤其是悟空和八戒。
对付强势的孙悟空,紧箍咒只是辅助措施,唐僧真正绝招是“哭”。
三藏道:“既是他吃了,我如何前进!可怜啊!这万水千山,怎生走得!”说着话,泪如雨落。
三藏闻言,止不住眼中流泪道:“徒弟,似此艰难,怎生拜佛!”
唐僧只要一哭,悟空好像一下子打了鸡血,变得热情高涨、义不容辞、忠心耿耿。第十五回里有这样一句:
行者见他哭将起来,他那里忍得住暴燥,发声喊道:“师父莫要这等脓包形么!你坐着,坐着!等老孙去寻着那厮,教他还我马匹便了。”
像孙悟空这样的英雄主义人物,明显的吃软不吃硬。要是天天训斥,不定哪天给你一棒子让你早点去西天。所以,唐僧还时不时地赞美下:
话说唐僧喜喜欢欢别了郡侯,在马上向行者道:“贤徒,这一场善果,真胜似比丘国搭救儿童,皆尔之功也。
但是对付好吃懒做的八戒,唐僧的招数就变了。
长老咄的喝了一声道:“你这夯货,只知要吃,更不管回向之因,正是那槽里吃食,胃里擦痒的畜生!
像这种骂的够狠的话,他对悟空从未有过。
但是,悟空打八戒的时候,他又一般是护着的。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也是心心念念的想着八戒的:
这的是苦命江流思行者,遇难神僧想悟能。
八戒尽管投错胎,但由于并没有金箍的限制,因此对取经的事情明显没有悟空上心,所以懒惰是正常的。唐僧对他就是鞭笞再给个枣,给个枣再鞭笞,最终听话就好。
识人用人,各尽其能,这是三藏法师的用人智慧。
03对待敌人
虽然三藏法师是出家人,但是并不是胆小懦弱之辈。想当初,杀父仇人刘洪伏法后,唐僧可没有一丝一毫的心软。
先将李彪钉在木驴上,推去市曹,剐了千刀,枭首示众讫。把刘洪拿到洪江渡口先年打死陈光蕊处。丞相与小姐、玄奘,三人亲到江边,望空祭奠,活剜取刘洪心肝。
光看这段就觉得血腥,而且唐僧人家一个出家人可是在寺院长大的从不杀生,为什么这会就不慈悲为怀了呢?
因为书中的唐僧并不是塑造的一个十全十美的圣人,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所以,对于害人精,尤其是妖怪,唐僧并不慈悲,反而觉得灭了是好事。
而对于引诱他的“敌人”,他并不是完全无动于衷。最突出的就是“四圣试禅心”:
三藏听了那一大堆引诱的话,先是“推聋妆哑,瞑目宁心,寂然不答”,然后“如痴如蠢,默默无言”,最后“坐在上面,好便似雷惊的孩子,雨淋的虾蟆,只是呆呆挣挣,翻白眼儿打仰。”
但是,对于非人的妖怪,哪怕像蝎子精那般不是为了吃他,死了也是无碍的。因为敌人就是敌人,异类就是异类,不会因为偶尔的善心而改变本性,他们是不值得慈悲的。
对敌人的软弱就是对自己的残忍,就算祸不再及自己,也会再及别人,所以还是斩草除根的好,这也是一种慈悲。
西游里面,一堆吃人的妖怪,看似穷凶极恶,实则进化不完全。论智谋、心计、策略,比起人和神还是差的远了。所以,妖怪注定失败,唐僧四人的取经注定成功。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
凌昭:90后原创作者,热爱尘俗却不愿妥协,用心写作,不忘初心。
最近会继续分析《西游》,看完若喜欢或想交流,请点赞或留言~
网友评论